{SiteName}
首页
永安新闻
永安生活
永安农业
永安旅游
永安经济
风土人情

走读永安穿越千万年的历史馈赠且看

小编按

刘谷君,这位在永安生活了六十余年的退休老教师,一直没有停下探访、书写永安故事的脚步,执着地致力于挖掘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底蕴。在他看来,“只有了解祖国历史,才能理解中华复兴,也才会真正致力于弘扬中国梦。同样,要实现永安梦,就要深入地了解永安的昨天。”

今日刊出刘谷君老师撰写的《永安是个好地方》系列文章第2篇-《石斧彰远古编钟显文明》。

(注:如需转载文章,请与小编联系,请勿随意粘贴复制。)

2.石斧彰远古编钟显文明

年,永安镇党委政府决定选址新建一所中学,开始计划在小鸡岭,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促使永安镇党委改变初衷,而改定芦塘村。对此,当时群众颇有微词,认为小鸡岭靠近集镇,比较适中,而芦塘偏居镇区一角,不便学生就读,甚至因此而怀疑领导,怪罪某人。

新校的地基工程是浏阳砱矿义务担负的。不料山头上挖出了很多古砖和陶器的碎片,其中还有一些奇怪的石头。经考古专家考察,认定为旧石器时代的石斧。年出版的《浏阳县志》卷首总述一开头这样写道:“浏阳,因县治在浏水北岸得名。年8月永安镇中学基建工地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打制石器证明:15~20万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近日笔者查阅《辞海》,见面“旧石器时代”一条是这样写的:“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共历二、三百万年,当时人类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出现的阶段。”

据《辞海》所述,《浏阳县志》所说的“15~20万年前”应该是“~万年前”之误。我们且不论《浏阳县志》的对错,就凭这两段文字至少可以肯定:讫今为止,永安是浏阳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学校偏偏改变到比较偏僻的地方,而就在这个地方挖出了显示人类远古文明的石斧!冥冥之中,难道是什么一种力量,要借助建设镇级最高学府而彰显永安的历史?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揣度。但是,你不觉得这至少是一种偶合吗?

无独有偶,年7月12日,丰裕中学初二学生罗光其在自家附近的小河一个叫张公坝的河段游泳,发现并挖掘出一个编钟。《辞海》页的“编钟”条目是这样写的“编钟古击乐器。把一系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初学制》卷十六引《三礼图》:凡钟十六枚同为一簨虡(木架)为编钟。近代出土的周代编钟均各枚大小不等。河南信阳出土的春秋末期的编钟有13枚,清乾隆时所制者有十六枚,各枚大小相等。”

经专家考证,罗光其发现的这口编钟,它又被叫做西周云雷纹甬钟,是西周时期留下来的,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省博物馆著名青铜器专家熊传薪说:“这是战钟,古代战场上敲击命令军队撤退用的。”罗光其当时就把它献给了国家,现在成了浏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西周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年的一个朝代。也就是说,这口编钟至少是近年前的物件了。

目前,虽然尚无法确定这两件文物的具体来源,但是,这两件文物在永安出现,足以证明,永安是闻名全球的浏阳最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是一块古老而文明的土地。

作为一个永安人,难道不应该引以为自豪吗?

(上图为年修建永安中学时出土的石器,由刘谷君供图)

(上图为在永安出土的这口西周时期的编钟,因为其保存的完整性,被浏阳博物馆收藏后成为“镇馆之宝”。任新民供图。来源:浏阳日报)

在年5月的浏阳网“走读浏阳”专题报道中,曾刊发《西周编钟,河边挖出的“镇馆之宝”》一文,也讲述了永安出土石斧及西周编钟的故事,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诚挚邀稿欢迎投稿

热烈欢迎广大朋友向







































白癜风怎么样治疗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anzx.com/ftrq/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