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溪,源发永嘉界坑山,北流百余里,至四都始开广,达郡之三江。邑人资盐为业,逆筏而上,及河头、皤滩二埠,利赖颇溥
——《康熙仙居县志》
古盐
古代食盐的种类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砂石盐六种,而不包括出产在东北肃慎族的树叶盐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光明盐。尔时,全国范围内所产的盐,以海盐居多,约占八成,井盐、池盐和土盐占两成。浙江地区,因负山滨海,曾是国内海盐主要产地之一。
古盐·海盐
海盐是指用海水制作的食盐。清代之前,濒海地区所产之海盐都用煎煮法。海盐煎煮又可以分淋煎、炼煎、卤煎三种。又有蓬茅盐,即取海水中顺水漂流来的断草,勾取煎炼的,但不常见。煎煮的海盐尤其独特的品质,非常适合腌制食品,但程序繁琐,产量较低。清代后期至民国,濒海的盐场陆续开始利用滩涂开辟盐田,改煎煮为晒制。
古盐·池盐
池盐是内陆地区利用咸水湖的湖水自然风干制作的食盐。其方法是春季在咸水湖边,用牛将土地耕作成畦垄,引湖中的清水至耕畦中。等到夏秋之交,秋风吹起时,则一夜之间结成盐颗,即古书上所说的大盐。池盐的颗粒较海盐要粗,凝结之后扫起即可食用。宋代时,宁夏和山西曾是国内池盐的最大产地。前者主要供给当时的边疆地区;后者供给山西、河南诸县。
古盐·井盐
井盐是凿取底下的卤石头或接引卤水煎煮的盐。井盐的制作需要在离河流不远的地方挖凿盐井,深至数十丈,触及盐层。再用大竹,削去竹枝,美节凿孔,放入盐井中,待竹节充满卤水,从井中提出,将竹节中的卤水倒入锅中煎煮,即可成盐。古代的井盐多分布在云南、四川等远离海滨,舟车难行的边疆地区,其中以四川最为普遍。
古盐·土盐
土盐是利用咸碱地的泥土煎煮的盐。黄河中下游地区多盐碱地,古代曾是土盐的主要产地。河北渤海湾一带的,也有刮去盐碱地的土熬盐的。土盐因为由泥水熬制而成,带有杂质,颜色较黑,味道较海盐甚远。
古盐·崖盐
崖盐也称石盐。崖盐是地质时期泻湖和海湾中海水的盐分沉积而成。纯净的崖盐白色透明,可以直接使用。古代中国,陕西省阶州、凤县等地,没有海盐也没有井盐,但当地岩洞里却出产食盐,其颜色看上去像红土,当地人刮去即可食用,此即崖盐。
古盐·树叶盐
树叶盐是指刮去植物叶子上分泌的盐。古代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曾经就以刮取产于当地的柽树上的盐为调料。此外,内蒙古、西北地区等地产的胡桐,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沿海的红树植物,也会产生树叶盐。
盐制
食货乃八政之一,而盐又食货之一也。盐法规制上关国税,下裕民生,历代都有定制。两浙一带,唐宋时,濒海所产之盐皆称为江淮盐;元代时,在浙江设立了都转运盐司,自此有淮盐、浙盐之分。清代时,沿用元、明旧制,杭州设有两浙都转盐运使司,浙盐区与淮盐区分庭抗礼。不过,浙盐区言者,其行销范围不单单包括浙江,还涵括周边的一些省份。盖以省言者有四,分别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以郡言者十有一,其中省内五郡,省外六郡(府),其中仙居属台州郡。
清代初年,两浙都转盐运使司下辖有盐场三十五个,后递裁为二十三个;清雍正七年,增设了下砂、杜渎、永嘉三个盐场,裁减乐浦东场,计为二十五个;乾隆年间,经过增设、分析,盐场增加至三十二场。其中,两浙都转盐运使司下设的宁绍分司所属的台州地区共计有三,分别为长亭、黄岩和杜渎盐场,仙居所行销的官盐即来自于杜渎盐场。
杜渎盐场位于临海杜桥,其始设于宋代,清康熙年间与黄盐盐场合并,清代雍正七年复置。其位于临海原保南乡涂下桥(杜桥),所辖场地东至海,西至水岭界、南至海门卫界,北至黄泥山界,计延绵八十五里。清嘉庆年间时,杜渎场共计有盐工八千零七十二人,盐锅一百二十一副,每担盐卤可煎煮食盐十斤,有原盐储存仓库七座。杜渎盐场的食盐生产曾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古代国家实行食盐专卖。凡盐户所产之盐,只能缴入官仓,私自出售即为私盐。由于官盐与私盐差价较大,私盐贩运猖獗,为此历朝历代都对私盐贸易进行打击。唐代时,对于盗煮私自买卖食盐者论罪有差;宋代时,私盐刑律略有放宽,对民间私盐买卖的数量进行了限制;明清时期,对于私盐贸易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与此同时,各地还设置有缉拿私盐的武装。迨至民国,浙江各地都设有盐务缉私大队。而清代至民国,临海杜渎盐场运往金华地区的食盐,缉私卡点即设在仙居。
盐制·行销
清末时,行销仙居本地的食盐主要由葭芷大盐商黄蒸云经营。黄氏在仙居各地都设有盐厢,从事食盐的专营零售业务。清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张大牛因不堪盐商盘剥、肆意凌人,捣毁后里盐厢,事件波及朱溪、黄梁陈等地,历时近一个月,后因遭官方大规模弹压而告终。
尔时,上海的《东方杂志》曾对此作追踪报道,称“台州民变”。民国三十一年(),在政府的主导下,旧有的盐栈、盐店改称为食盐公卖店,开始招商设店,承办销盐,公卖店由埠头延伸至了横溪。
盐制·盐价
旧时,永安溪沿岸皤滩、埠头等地都曾先后建有规模宏大的食盐储存仓库,俗称盐仓。盐仓的食盐销售,主要是大量的批发,零星的销售则由商营专卖的盐厢负责。
据《浙江盐业志》记载,民国二十五年(),仙居的食盐税率为4.20元/担(银圆);销售价为6.36元/每担(法币)。其后,随着法币的贬值,食盐的销售价逐年提高,至民国三十年(),已经高达40.02元/每担。
盐路
盐路·官盐
杜渎盐场的盐引需先运送至一百五十里外的蔡桥总廒,再行销至临海、天台、仙居、东阳、永康、武义、缙云七县。自蔡桥总廒转运至各县里也程皆不相同,盖自盐所转运至仙居为九十里;至天台为九十里;至东阳为二百二十里;至永康为二百里;至武义为二百七十五里。其中,东阳、永康、武义、缙云四县的盐,先需沿永安溪水运至埠头、皤滩等地,再由陆路肩挑而往。
清代中后期,仙居合县的食盐消费为一千九百八十七引,每引为六百斤,共计一百一十九万二千二百斤,由城关河埠、埠头上岸,再分销其他各地。另,东阳一千五百七十引、永康一千七百九十七引、武义一千九百十四引、缙云四百引,按每引六百斤计算,约合二十四万五千二百八十一斤,则完全经由埠头转陆路,过苍岭运抵。民国时期,每年经由埠头的食盐达到三万吨。
盐路·私盐
仙居旧时的私盐多来自临海、黄岩、永嘉等地。俗语有“做牛耕田,做长老化缘;做小娘子纺棉,做八都垟人担私盐”,担私盐曾在仙居农村农村非常普遍。农闲时间,贫穷的农家用棉絮、破衣服向濒海产盐地的盐户换取食盐,再沿山岭古道挑回仙居,转售至金华、义乌、永康等地,以赚取差价。
尔时,有名的私盐通道有仙黄古道(仙居至黄岩)、仙永古道(仙居至永嘉)、仙杭古道(仙居至磐安)、苍岭古道;沿途经过的著名山岭有五部岭、苍岭、黄榆岭、大陈岭、马鬃岭。
盐路·盐埠
明清至民国时期,仙居西乡的横溪、皤滩、埠头等地先后成为食盐的集散地。杜渎盐场的食盐(官盐)沿永安溪,由木船运至相应的盐埠,再转由陆路翻越苍岭古道挑运至浙西、江西等地。另有临海、三门、玉环、永嘉一带的私盐由分布于括苍山区的古道进入仙居,再经境内的古通岭、黄榆岭、大陈岭或紫岩寺古道,取道苍岭、黄榆岭、三劫岭运抵达永康、缙云、武义、东阳等地。旧谣有“仙居卅八都,处处不读书。西乡卖私盐,东乡当脚夫;南乡不认字,北乡不识数”,说的便是西乡食盐贸易的兴盛。
盐俗
盐在仙居民间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可以用来补充劳作后身体盐分的散失,可以用来腌制食物,可以用来为意外受伤的创口消毒,也可以用来祛除秽物。如民间遇到大蜒蚰时,常会在其上散几颗盐,使其自然消融。又芒种前后,农家第一天拔秧种田,有“开秧门,撒盐米”习俗。即开始拔秧种田时,须在拔秧前用食盐拌米撒在秧田的四角,并摘取数片秧叶在手背上搓几下,然后开始拔秧。据说,这样可以保证该户人家在此后陆续进行的拔秧种田过程中,平平安安,万事顺利;否则就可能会出现拔秧人双手被秧叶割伤或种田时手脚红肿事件,从而影响稻谷播种的进程。
盐俗·盐歌
(一)
头戴凉帽。脚着草鞋。十里三梢。冷饭挂腰。不怕苍岭天高。
(二)
担盐人啊呀呀。肩扛扁担几尺长。两头盐筐给压弯。眼前天高五步岭。担盐汉子心不惊。步步登高上岭头。中途阿嫂在迎候。喜笑接客若欢喜。茶水饭菜充吾饥。来呀。来快步上前走。设脚茶水凉心头。老板娘啊呀呀。小伙大汉快上来。阿嫂迎门助劲来。小店饮水歇一会。和腰歇力转日归。
盐俗·盐谚
○担私盐○瞎眼盐○火烧盐○猪油盐○柴米油盐○担盐过水○盐包里出虫○口渴吃盐卤○担盐过苍岭○慢贱菜干心痛盐○偷盐弗上罐,一世不良人○有钱难做进舍夫,有盐难吃夹淡蒲○一代富吃盐弗吃醋第二代富着紬弗着布第三代富无马弗走路
盐俗·忌讳
《康熙仙居县志》:“永安溪,源发永嘉界坑山,北流百余里,至四都始开广,达郡之三江。邑人资盐为业,逆筏而上,及河头、皤滩二埠,利赖颇溥”。
在清代康熙年间之后,仙居的食盐贸易继续发达,盐店遍及朱溪、横溪、田市、埠头等地,许多人家以此致富。不过,因为官盐与私盐存在较高的差价,所以盐店的获利很大程度上与私盐有关。又因为私盐为官方所禁止,所以依赖食盐致富的人家,对于财富的来源一直都讳莫如深。凡被问及资产来源时,多推脱为传说中的“五通”吸来的。“五通神”即江南一带较早信奉的财神的原型,明清两朝因官方的禁止祭祀,后演变成了“五路财神”信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