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矫(?-年),字季弼,广陵东阳(今安徽天长市西北)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谋士、重臣。
陈矫本为刘姓,后因过继予母族,而随母族改姓为陈。早年为了避乱,曾在江东一带居住,孙策和袁术都曾礼聘过他;但陈矫都不应命,后决定回到故乡广陵郡居住。
建安二年(年),曹操任命名士陈登为广陵太守,陈登于是邀请本郡名士陈矫出任郡功曹。
当时,陈登听说许都(今河南许昌)一带文士有一些议论,似乎对自己评价并不甚好。所以,请陈矫到许都奔走一趟,为他探听些消息。陈矫应命往复一遭后,回来跟陈登说:“听到他们的言论,都认为您为人有点骄傲自大。”陈登便说:“说到家门严谨、德行俱全者,我最敬重陈元方兄弟(陈群之父陈纪、叔父陈谌);说到德行清高、如玉般洁白者,我最敬重华子鱼(华歆);说到正直有义、嫉恶如仇者,我最敬重赵元达(赵昱);说到博闻强记、才华横溢者,我最敬重孔文举(孔融);说到英雄杰出、有王霸之略者,我最敬重刘玄德(刘备)。我如此尊敬他人,又怎会是个骄傲的人呢?只是其他的人太过庸碌,不值一谈而已。”可见陈登性格多么高雅,而如此高雅名士,对陈矫格外垂青、深深尊敬。
建安五年(年)初,孙策统一江东后,先后两次派兵攻击广陵郡(第一次统兵大将未知、第二次统兵大将为孙权)。第二次受到孙权围攻时、军情告急,陈登便令陈矫前往曹操处求救。陈矫面见曹操时说:“我们广陵虽然只是一个小郡,却是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如果可以得到您的救援,敝郡将成为您的藩国,这足以令孙氏束手无策,也可保徐州得以永安。如此一来,您的声望从此远震四方、您的仁爱也得以传流,那些尚未服从您的国家,也将会望风来附。此举既可推崇德行,又可培养威势,实在是王者的所作所为!”曹操听到陈矫的分析后,很佩服他的智谋,便想把他留在身边。可是陈矫却说:“我的国土受到迫害,我只是奉命四出奔走告急求援。就算我做不到像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为救楚国在秦国城墙处哭了七天七夜,最终感动秦国出兵相救楚国)那样求得援兵,也不能忘却弘演(春秋时期卫国大臣,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只剩下一肝,弘演刨腹将国君之肝放在自己体内,作为掩埋国君的棺材)的那份忠义啊!”曹操便派兵往援,成功击退孙军,保存广陵。当时陈登也在孙权退军路上设伏,乘势大败孙权军队,最终守住广陵。
建安六年(年),在调任东城太守不久后,年仅三十九岁的陈登病逝。随后,陈矫接受曹操征辟,为司空掾属、任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北)令。
建安十四年(年),陈矫出任征南将军曹仁的长史,与曹仁屯军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市)。当时正值曹操赤壁战败之后,江东周瑜、程普率领数万大军,先派大将甘宁占据了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再围攻江陵。江陵守将曹仁登城远望,令部将牛金率三百勇士迎战,却因寡不敌众而被围。曹仁见牛金势危,意气风发便要披甲出阵相救。陈矫劝曹仁道:“贼兵数量众多,势不可挡。即使放弃那数百人是个很痛苦的决定,将军您又何必要亲身犯险呢!”结果曹仁坚持出军救援,凭着武勇最终把牛金及其手下军士救回城内。陈矫见状后,对曹仁叹服不已,称赞他说:“将军真天人也!”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战争,曹仁和陈矫毕竟力量弱小,被周瑜“所杀伤甚众”,主动退出江陵城,江东取得惨胜。
建安十五年(年),陈矫先后被调任为彭城、乐陵太守和魏郡西部都尉。有一次,曲周县(今河北曲周县)有位百姓因父亲患病未愈,于是献牛为祭牲来作祷告,被县令处以死刑(在农耕时代,牛是十分重要的耕地工具,不得私自杀之;在宋朝以前,民间私自杀牛是死罪)。陈矫知情后,认为此人是一名孝子,便下表赦免其罪。
不久,陈矫就升任魏郡太守。当时郡中讼狱事案繁多,囚犯数以千计,而且过了几年仍保持着这种情况。陈矫认为周代有三典、汉初有三章,可见国家必须在刑典方面有所依据,才能作出妥善的裁判及执法。如今为了免却判决罪名方面的繁务,竟将所有犯人一概囚禁起来,而从没想过长期囚禁犯人所积累下来的其它问题,实在是很荒谬的事情。陈矫于是凭自己的力量,将郡中所有罪状都逐一验证,并及时作出了合理的裁决。
建安十六年(年),曹操亲引大军西征关中马超、韩遂等将,陈矫奉命担任丞相长史,战胜班师后升任丞相西曹属。
建安二十年(年),曹操征伐汉中张鲁,陈矫再次奉命随军,战胜回朝后迁任魏国尚书。
建安二十五年(年,也可称延康元年,这年因魏王曹操病逝,曹丕迫使汉献帝改元延康)正月,曹操逝世。当时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的魏国群臣都认为,要让太子曹丕袭父爵位的话,必须等待一份天子正式的诏命才可实行。陈矫却提出异议:“大王在外逝世,天下都感到惶惧。太子(指曹丕)应该放下哀痛立刻继位,来安定天下之心。陈矫却提出异议:“大王在外逝世,天下都感到惶惧。太子(指曹丕)应该放下哀痛立刻继位,来安定天下之心。而且大王的其它儿子亦在附近,如果不立即行动的话,可能有人萌生异心,让彼此间的秩序出现混乱,如此那社稷将会面对重大危机。”于是陈矫设置应有的礼仪后,便假借卞夫人的命令让曹丕袭爵,并大赦天下。曹丕事后便说:“陈季弼即使在面对如此重大事变当中,仍能表现其明略过人的一面,可以说是一时俊杰!”
魏黄初元年(年)十月,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陈矫任选曹尚书(负责吏部的事务)、爵封高陵亭侯。
黄初七年(年)四月,曹丕征吴回师洛阳后,原尚书令陈群升任镇军大将军,陈矫继任尚书令(曹魏官制,不设丞相、只设三公。而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更多作为名誉官职,用来授予年高德劭的老臣。所以,尚书令事实上已经成为宰相,在文臣中实为第一)。
太和元年(年,即黄初七年,魏明帝曹叡继位当年即改元太和)五月,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尚书令陈矫晋爵为东乡侯,食邑六百户,后升任侍中、光禄大夫。
景初元年(年),在董昭去世一年后,曹叡升任陈矫为司徒(三公之一)。可惜,这年七月,陈矫便逝世了,谥号贞侯。其长子陈本袭父爵位,后官至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次子陈骞,仕魏时官至车骑将军;仕晋时官至大司马、爵封高平郡公、卒赠太傅、谥号武公,是西晋开国功臣。幼子陈稚,也在西晋仕官。
陈矫在“三国迷”中,戏份实在有限,可能更多是以《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所获,拿到兵符,遂诈取荆州”这一陪衬形象出现。事实上,在真实的历史中,陈矫明略过人、刚正耿直,是曹魏十分有名的大臣。
当初曹操在洛阳去世,天下惶恐,重臣们都手足无措,全赖陈矫临危不乱、一语定乾坤,最终让曹丕得以顺利袭爵魏王。
年轻继位的曹叡,据说有一次乘车到尚书台门前,陈矫见皇帝亲临、出门跪迎,并问有何见谕。曹叡说:“朕只是想查看一下文书而已。”陈矫听罢便回应:“这些文书是臣的职分所在,而不是陛下您所应了解的事情。如果是臣做得不称职的话,就请陛下罢免臣的职务,陛下请回吧。”曹叡听到陈矫的话后,感到惭愧,马上乘车回宫。曹叡常常担忧江山社稷,曾经问陈矫:“司马懿忠诚正直,是可以让朕托付国家的重臣吗?”陈矫回答:“是朝廷之望,但是否可以托付社稷,臣就不知道了。”
在曹魏政权,钟繇、华歆、王朗三人年高德劭,做三公;毛玠、崔琰二人刚直忠正,做选官;刘晔、董昭二人狡黠多智,做侍中;而桓阶、陈群、陈矫三人勤以为政,做尚书令。这十人都是曹魏政权最杰出的人才,为曹魏的建立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们中除毛玠、崔琰、桓阶外,其余七人都历仕三朝,德高望重,倍受统治者的尊重和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