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某一个地方工作过,总要留下一些记忆和怀念。我曾经在湖北路9号工作过6年,主要从事文字工作。对这所二层楼房留下了无数足迹和印记。就楼房来说,不是特殊造型,红瓦带阁楼,墙是砖灰结构,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物。我去工作那时有三个单位办公。7号,原是大众日报社驻青记者站,年代站长是崔素兰,就是原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长王玉成的夫人;《半岛都市报》创始人毕华德先生那时是记者;现在这里是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系青岛日报社主任编辑、文学评论家。他连续举办了多期青岛文学史、作家史料展,在岛城影响颇大,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老作家(或者当时如日中天,因某些原因被历史淹没的)重新浮出水面,展示那一代人的文学辉煌,不啻是为青岛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由《青岛文学》编辑章芳组建的青岛作家协会小作家分会也在这里挂牌并办公,她为孩子们举办的诗歌朗诵会和作品欣赏讲座,对孩子的影响和鼓舞是不可估量的,可以预言,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湖北路9号,解放后是中共青岛市市南区委所在地。年5月,我奉调走进了这个大院,冬青环绕,花草灿烂,周边的松树似乎在向我打着招呼。谁知我在楼下那间办公室里一坐就是6年多。期间,伺候过两任书记:一是修国。修国,山东海阳人,抗日战争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县武装部长,解放后任市北区委副书记、市重工业局副局长、市南区委书记等职。二是曹登宝。曹登宝,年生人,青岛人,主要在纺织系统工作,年调任市南区委书记。年8月,我回到了市南区教育局工作。这座楼房,现在归市南区老干局和市南区老年大学所用,每每从这里走就有一种亲切感和怀旧感。11号是市南区人武部。其西面是市总工会一个部门的办公房。从安徽路到浙江路一溜二层楼房一张设计图纸,没有特别之处。至于解放前是谁人所有,没有查到相关资料。
与我一生有关系的还有湖北路2号。原是市南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区教育局在3楼(文革前叫文教科),作为教师,自然就与教育局发生联系,时常到这里办事。比如年暑假,区文教科在永安大戏院举办暑期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让我写了一篇经验介绍,到区文教科送审,由白琼先生审阅通过,我才得以在大会发言,想起来对白琼先生至今还有一股感激之情。年,区教育局迁到湖南路31号。新世纪初,区政府、区人大常委会东迁后,这里改成中山路办事处的办公用房。前些年,听说一位海外华侨提出说,这座楼房是他祖上的私产,要求回归。当时区人大常委会在这里办公,最后如何处理不得而知。
史料显示,日占时期,日本陆军的特务机构在第一次占领青岛就开展间谍活动,联络点在湖北路14号,机关长是谷狄华雄。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特务机关以“梅公馆”的名义迁到湖北路2号,除日本人外,还有社会局、财政局等机构的中国人进出,他们是华籍特务。解放后,划归市南区政府使用。
这条路最为有名的是水兵俱乐部。年,经普鲁士亨利王子批准,在列女街(湖北路)建设了一座水兵俱乐部,也称海员俱乐部、水师饭店。年,日本占领青岛,直至年,都是日本居留民团占用。年,日本投降后,又成为美国海军俱乐部。解放后为共青团青岛市委办公大楼。年代,笔者是基层团干部,到这里开过几次会。文革期间,变成青岛市人防工程办公室。现在,经过市政府的修旧如旧,恢复本来面目,岛城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彰显历史文化,提升岛城的软实力。在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