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永安新闻
永安生活
永安农业
永安旅游
永安经济
风土人情

永安故事燕江边的炮火

永安微生活   在离开永安市吉山村之前,当年才13岁的刘佛柱从未见过这么多从省城福州来永安的人。   “跟洪水一样涌进永安”,今年已90岁的吉山村村民向记者形容道,当时村民们为省城机关单位挑行李,他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   “一挑五毛钱,都是家具和官员家眷的衣服,当时吉山村公路还没通,只能动用挑夫,这种场景持续了两三个月,省教育厅等机关单位最终落脚村内。”刘佛柱说。   永安市民间党史研究者安孝义说,战乱期间,大体都是临时征用闲置的民房当作机关人员的住宿或临时的办公用地。时任教育厅厅长郑贞文就住在刘氏祖宅“燃藜堂”里。   省政府内迁永安后,省主席馆设在吉山村,省府主要机关及大中专学校接踵而至,村内“十三行”古街上顿时热闹起来。诸多日杂百货店、理发店、裁缝店分立街道两侧,使“十三行”有了“永安小香港”之称。   据刘佛柱所知,当时物资匮乏,一些官员太太甚至把衣服拿去典当换钱。   日后,村民们也经常见到时任教育厅的郑贞文拄着文明杖沿着田埂散步,“后面跟着一个勤务兵,胳肢窝里夹个包”,刘佛柱上过学,后面还教了书,他用繁体字清晰地为我们写下当时搬迁到永安的福建高等法院、教育厅相关科室的负责人的名字。   如今,“十三行”古街热闹不再,但街两侧两层的木质结构房屋依然保留着岁月的痕迹。   抗战时期,永安作为战时省会达7年之久。但即便深居闽中内陆,躲避日军空袭也是常态,刘佛柱回忆,那时候村里敲铜钟拉警报,前后三次(敌机来临前,来时,去后)持续有10分钟左右,所有人都要紧急疏散逃避,一些学校和机关单位都设有自己的防空洞。   刘佛柱说,从吉山村飞过的敌机不少,但扔下炸弹的只有一次,印象中有三架飞机从东面飞来,同时投弹,有村民的腿部被弹片击中,猪被炸死,而其中一颗炸弹落在了紧邻当时教育厅职员宿舍旧址材排厝旁的菜地里,没有引爆。   8月5日,记者在吉山村“日机投弹处”看到,一颗巨大的模型炸弹镶在菜地里,旁边被围栏围了起来并予以标志,在这之下,至今还埋着仍未引爆的炸弹。永安城遭日机无差别轰炸14次   省会内迁永安集聚了人气,也使永安成为了日军轰炸的焦点。   据永安市党史办主任张丽华近一年左右的研究和考证,永安城在抗战期间,从年6月3日到年11月4日,遭日机流窜及轰炸达20次,被日军无差别轰炸有14次,每次投弹少则数枚,多则上百枚。   彼时,永安城都是竹木结构的房屋,日本人扔下炸弹、燃烧弹,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还会引起连片火灾。   其中以年11月4日的轰炸最为严重,据史料记载,日军总共出动16架飞机,先后投下枚炸弹。   据次日的《厦门大学简报资料》报道,轰炸后的永安城,“广约二方里之繁盛区,荡然灰烬,损害之重,为本省前所未有”。   而据当时进入灾区现场记录的木刻漫画家萨一佛次年回忆,当时的心境恍如噩梦一般,“月色异常的阴暗,夜风像无数屈死的鬼魂在叫喊哀嚎,斑驳的白罣的危墙反射着忧惨的光,墙根底下蠕动着检寻尸体的黑影,黑暗里还隐藏着一个披散了头发守尸的女人,在凄惨地啜泣着,借着纸钱和箔灰的火烬,会瞥到她枯白和油亮的脸,那蹲伏和爬行在瓦砾土堆间无处露宿的生物,犹如游离的幽灵晃动着”。   次年,萨一佛整理出百余幅绘画经覃子豪配诗,在永安民权路民众教育馆展出《永安劫后画展》,而此前,画展已辗转各地,最后甚至经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拍成相片寄往国外发表,影响极为广泛。战时山城里的高校   年前,永安交通闭塞,教育落后,城内仅有3所小学,中学加上农村民校20多所,全永安上学人数不过千人。省会内迁永安后,新创办了省立永安中学、音乐专科学校、师范学校、农学院等多所中高等学校,部分大中专科院校从沿海内迁永安,形成以永安为中心的教育网络。   此外,广大学生在地下党和进步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各校创办刊物、壁报,组织读书会、报告会,成立剧团、歌咏团、劝导队,教群众唱抗日歌曲,举行话剧表演、知识讲座,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福建音专)就是抗战时期在永安成立的一所高校。   今年7月,由永安市委宣传部编撰的《弦歌相承——国立福建音专纪念文集》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将国立音专师生在永安吉山的生活、学习记忆整理成册,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国立音专校友黄飞立是中国著名的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创系主任,现已97岁高龄,他依然记得,在音专任教时,为抗战募捐的“白沙献金”音乐会上,他指挥校合唱团演唱了抗日歌曲《抗敌歌》以及婉约的《永安之夜》等。黄飞立还为《弦歌相承——国立福建音专纪念文集》题词。   如今已93岁的音专校友片冰心,当时与要到国立福建音专任教的爱人曾雨音一起来到永安。   “当时他们在琴室练琴,一听到日机飞抵的声音,所有学生就尖叫着跑了出来,有的学生用报纸遮着头,有的就躲在小树底下。”谈到日机空袭,片冰心记忆深刻。   福建省立农学院即今日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之一。在抗日战争期间,福建省立农学院在永安申请创办,艰难发展。日军不断派飞机轰炸永安,当时的物资极端匮乏,学生们每日三餐都是一样的4两糙米加入蒸熟的黄豆三四十粒。该校组织“新农剧团”,先后演出《雷雨》、《日出》、《麒麟寨》、《雾重庆》等10多部进步话剧,并到社会公演,激发民众抗战热情。   年,省立农学院17名学生(含附属农校7名)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奔赴抗日前线。   抗战时期,福建灾害频发,天灾人祸相连,居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致使一些教员穷困潦倒,有的因病致死。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生苏珍辉曾在日记中记载“年3月28日,工艺教员邱景升先生病逝了,下午1时,师生送葬礼,棺材上面盖着几张毛边纸,抬棺的是几位老师和同学,挖墓穴的也是由同学、先生动手,这是一个多么悲惨的情景,教师的生活是如此的结果”。VIA:网络整理

永安人最喜欢的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anzx.com/yaly/21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