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发现凤冈平台自运营以来,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很多网友都向平台投稿,希望自己对凤冈的描述通过我们平台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将不忘初衷,精选最能代表凤冈各地的内容:通过镜头的聚焦,重新发现凤冈;带上文字的隽永,重新品读凤冈。以你的角度,发现凤冈;你的角度,便是凤冈的角度!
本文作者:陆波
闲来无事,把最近打理出来的几张地图呈给大家。画永安画得有点多了,“久病成良医,”现在闭着眼睛也大概知道边界怎么走,方位怎么定,哪里是公路,哪里是街道,哪里是村落。当然,这并不能完全依了我的记忆,精确性还是第一原则。
从地图上看,永安镇东高西低,全境最高峰为大营坳,海拔14米,同时也是凤冈最高峰。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田坝盆地、永安-崇新丘陵、龙山高地三大地形区。每年亚热带季风如期而至,带来大量暖湿气流,形成全年毫米的丰沛降水,让茶叶得以充分生长,成片的茶园,鳞次栉比,蔚为壮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对天气的认识日臻完美,总结出了“云往马头山,水往田坎翻;云往河包场,晒死懒婆娘”的天气预测法,在信息封闭的年代指导着农事的安排。
气候与地形总是相辅相成,永安的整个地形,受到地壳抬升、河流下切的影响,造就了两大峡谷纵贯中北部。一是位于集镇以北的洪渡河峡谷,水阔山高,绵延不绝。小时候走亲戚,经常站在官家湾的悬崖边扔石子儿,用了很大的力气也不能扔到对岸,可见峡谷之宽。另一大峡谷是位于集镇中部永安河上游,名曰曲子水的峡谷,从平坦的崇新谷地突然坍塌,形成一段突兀幽深,地势险峻的凹陷裂缝,在流水的长期冲刷下,坡面变得越来越宽。从冷水塘跑下来的公路,在这里被闸开,成了断头路。峡谷深处,有几户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静而惬意。
制图:陆波
二十几年前,我出生在这个镇上。那时候镇上的街道还只有老街,一条泥巴路,街道两边大多是木房子,也有几栋小楼房,算是有钱人家。不大的街道,大家都叫它“新街”,镇上唯一的娱乐就是一个老电影院和录像厅,碰上赶集天,放学就常常溜进去,在正式放映前不收钱,临收钱的时候再溜出来,这样大概持续了两三年,直到后来不再放映。电影院挨着一个叫浸水湾的地方,那一带以前是一个荒凉的小山沟,堆放着废弃的水泥管,医院很近,晚上一个人路过还是很担心的。老街也有肉市,肉市离粮站(仓库)一步之遥,完公粮的时候,各家各户挑了粮食来,用风簸筛了入库,这是我依稀记得的。粮站不远处就是镇政府所在地,以前外婆在这里卖魔芋豆腐,用酱海椒煮了,赶集的人来一碗,那叫“少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是极美味的食物。外婆的摊位边,是个卖糖的老头儿,哪里人不知道了,卖的什么糖也不知道,大家都叫它“鸡屎糖”,看起来确实是鸡屎的样子,可是吃起来很甜,那时候的商店卖的糖果,远没有现在丰富,倒也成了我们常吃的零食。老街的尽头便是石岭岗,后来修了纪念碑,建了广场,那是为了纪念毛主席对永安搞农业互助作批示而专门修建的。崇新中学和永安小学也建在这里,门当户对。永安小学有两个大门,在我还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是从老校门进,那是一个石门,大理石砌的,进来是一个大院儿,院旁有一口大铁钟,估计有两三百斤,据说以前的上课铃就是它敲的,到我们是没用过了。院东、南、西三边都是教师楼,两层的木房子,老师们就住在楼上,有人走过的时候,楼板还会嘎唧作响。大院儿分上院儿和下院儿,下院儿种了两棵很大的桂花树,树枝长到二楼的教室去,八月的时候,满园留香。上院儿是一个精致的葡萄园,用砖和竹子搭的架子,十分工整,旁边还种有一棵无花果树,碗口粗,直直的约有两三米高,枝干被刻意修剪得很齐整,上面还可以坐人。院子与操场有小门暗通,那时候操场还全是泥巴,长着一排大柏树,下雨天会有调皮的孩子带了木棍儿来,在水里插了很多洞,水从洞里漏下去,名曰“消水洞”,消失的消。制图:陆波
小学过来,便是崇中,这也是为了纪念毛主席对原永安区崇新乡的批示而建的,所以并不叫永安中学。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常常从崇中过,那时候的学生宿舍还是两层木房子,从外面是可以直接看到床的。当然,通常都是男同学住的楼下,女同学住的楼上。上学之前,男生们要到河里去淘米,然后放到食堂蒸,女生们要斯文些,放学后会提着水桶,去到校外的岩前洞打井水。崇中先前的校门是朝大米山开的,出来是一条小路,通到河边,小路两边的斜坡上,生长着大大小小十几棵槐树,每到春天,满坡的槐花开放,馥郁芬芳,满园留香。当然,这是地图上的永安,也是记忆里的永安。此情可待成追忆,谁又会常常记得。也许,在时光的长河里,我们都在走远,永不回头。作者相关文章:↓↓↓
发现凤冈|寻访永安八角山
君自永安来,应知永安事
下了此山,便是永安
更多永安文章请留意发现凤冈平台......
图文刊登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