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永安新闻
永安生活
永安农业
永安旅游
永安经济
风土人情

历史钩沉抗战时期一位新西兰友人来过永安,

路易·艾黎(资料照片)

年,“工合”牌肥皂在福建省工商品展览会上获奖。

抗战时永安使用的印刷机

抗战时永安出版的书刊

上世纪五十年代下渡一带合作社生产的搓瓦

永安下渡艾黎小筑

永安下渡,北塔巍峨,北面小山坡原是下渡小学,如今整饰一新,路边一个仿古小院,外墙绘着永安风景,这是下渡村与槐南镇洋头村的文化共建联络处,也叫“艾黎小筑”。“艾黎,就是工合国际创始人路易·艾黎。”下渡村村委会主任王发兴说,“抗战时期,艾黎来过永安,创办工合组织,在下渡工作过。艾黎小筑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路易·艾黎(——),新西兰人,一位把全部精力和智慧献给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战士。当年,艾黎来到永安,给这座闽中山城带来了什么?他在下渡这个小村留下过哪些足迹?永安市地方史研究学者安孝义对《工合简史》等史料做了深入研究,揭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1、艾黎来永安创办工合

永安市燕西街道下渡村,是新闻巨子、抗日英烈邹韬奋的出生地。年5月间,一名老外住进了下渡的一座小山。埃德加·斯诺写道,“他的身躯长得像一具压路机一样,双足像两棵劲挺的树木一般拔地而起……大脑瓜,鹰钩鼻子”,他就是“工合之父”路易·艾黎。

年5月,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永安一跃成为福建的政治、经济及东南抗战文化中心。一时间,城乡人口激增至3万余人,物资奇缺,物价上涨,手工业工人、难民等生活难以维持。

年5月,路易·艾黎抵达永安后,在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工合永安事务所。“路易·艾黎领导的工合机构组织手工业工人、难民、伤兵从事手工业生产,使他们的生活安定下来。”安孝义介绍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艾黎与斯诺夫妇等中外友人发起“工合”运动,在宋庆龄和共产党的支持下,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成立,“工合”的英文直译为“一起工作”。

作为支援抗战而兴起的群众性经济组织,“工合”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地方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支援持久抗战。

为了工合,路易·艾黎奔走在中国西北、东南及东南亚等许多地区,“努力当好收生婆,让工合这婴儿诞生,努力使人们真正的在一起工作。”他亲任工合东南合作办事处首任主任,使工合在闽、粤、赣、浙、皖五省迅速展开。年5月,他亲临永安,组建工合事务所。

当时,永安处在日机空袭的威胁之下,几乎所有的政府机关和平民百姓大多疏散到乡下,城里的商铺经常大门紧闭,门可罗雀。艾黎一行初到燕城,几经周折,总算在城中租到几间屋子做工合事务所办公室,工作刚刚开展,日机又来实施灭绝人性的无差别轰炸,所址连同他们的财产全部化为灰烬。

事务所只得经永安北门下渡浮桥(步虹桥),搬到下渡村,在离城3里多的小山上安营扎寨。他们自力更生建起一座有4开间的平房小院,既做办公室又做宿舍,为了便于防空、避免野兽虫蛇,还用三合土建了一座圆柱型二层小楼做车间,因结构奇特,大家都称它为“小钢炮”。

2、共产党员是永安工合中坚

当年,艾黎曾多次来福建,最长一次呆了3个月,在长汀、永安等地活动。他在福建、浙江、安徽视察,组建工合机构,曾因伤寒和疟疾整整卧病2个月。

“艾黎,非常平易近人。在永安,他大部分时间都是深入民间与老百姓交朋友,亲自拜访手工业者,一同研究开发钢锉、改良纸、皮鞋、雨伞等产品,亲临工厂指导生产,一心想让工合思想生根发芽。”安孝义介绍说。

工合永安事务所招集了一批精兵强将,初期6名工作人员,都不到30岁。当时卫生条件较差,大家都得过疟疾,有时一天四五个人轮流发作,又缺少药品,但这些工合战士咬牙坚持着,克服困难,打开了工作局面。到年2月已组建9个工业合作社,分别是大同路缝纫合作社、南郊细木合作社、伍师路肥皂合作社、下渡雨具合作社、下渡皮鞋合作社、永安酱油合作社、建国路机器合作社、锯木合作社和南郊印刷合作社。至年底合作社发展到12个,社员多人,连他们的家属共有余人。

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是永安事务所的中坚力量。抗战时期,有10多名共产党人投身到永安工合抗日救亡的生产活动中。担任过主任的有张汝砺、霍劲波、赵岂亿、杨学修、严慧孜、刘炳文,工作人员有林涧青、林琼、王景阳、黄绮露、施平等人。林涧青(~8),连江人,年9月入党,任中共连江县特别支部书记,年任工合永安事务所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中宣部《学习》杂志副总编辑、国务院研究室负责人、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室负责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3、改良纸成就抗战文化中心

抗战时期,永安是东南抗战文化中心。永安市博物馆的展厅里,摆放着近百本当年永安出版发行的书刊:《改进》《现代文艺》《东南经济》《经济导报》《新农季刊》《抗战与生产》《福建省地质土壤调查所年鉴》……一本本书刊历经70多年风雨,依然纸张完好,字迹清晰。“这些书都是用当年工合研发的改良纸印刷的。”安孝义说。

当时,抗战文化活动在永安兴起,但由于日本对福建沿海实施全面封锁,进口新闻纸通道断绝,永安等地报刋书籍出版纸张十分紧缺。

永安、连城一带森林资源丰富,是造纸之乡。永安西洋桂口生产的连史纸,曾作为朝廷贡品。连史纸适合书法,但用于印刷,油墨会洇开,透过纸背,字印糊了,而且纸质很脆,容易断裂。

工合技术人员深入深山纸寮,与数百名纸农一道反复试验,改良纸张。永安大湖岭后,西洋桂溪、贡川一带的纸农造纸有祖传秘方,有的放米浆,造出的纸很白,可是虫子、老鼠爱吃。在工合技术人员指导下,将纸浆用桃胶、板兰根、石灰水浸泡一冬,经过高压蒸煮脱脂,变成上好的纤维,造出的纸有一定的毒性,虫鼠不吃,能保持六七十年不蛀不腐。就这样,永安纸农改变传统,造出价格低廉的仿道林纸、毛边纸、粉连纸等,因纸质韧性强、色度洁白、吸墨性好,很受欢迎,大多数被东南地区的出版社购用。

工合改良纸的成功,促进了永安纸业迅猛发展。当时,永安有纸厂近家,仅大湖岭后就有纸厂多家,全县年产纸1.03万担,其中尤以西洋桂溪生产的文章纸最优。“这些优质的纸张为永安成为东南抗战文化中心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抗战时期,永安的出版发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新闻、教育等各个领域,出版物之多在东南各省独一无二。据初步统计,有大小专业出版社30家,编辑单位20个,新闻通讯机构4家,学术团体40个,大小印刷所20家,书局、书店17家。出版发行报纸12家,丛书、丛刊40套种,各类期刊种,各类专著多种。工合永安事务所把工作中心放在发展印刷业上,办起了几家工业印刷合作社,承担了永安大部分报纸、杂志、书籍的印刷业务。

永安市博物馆陈列着当年中国文化服务社福建分社在永安印行的《中央周刊》。“这是当时的‘航空版’,就是从重庆空运纸型到永安重新制版印刷的。”

年,永安东南出版社印制了郭泽若译著《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郭沫若对此大加称赞:书的纸张很好,印得很好。于是,他又将花了14年心血的力作《先秦学说述林》从重庆寄到永安出版。

安孝义收藏了3万册永安抗战报刊书籍。“其中99%是用工合改良纸印制的,只有封面用剩余的铜版纸。”当时永安西洋贡纸纸质很好,经过改良,不仅适合画画,而且用于印刷,特别是运用到教育上,作为作业本,供给长汀的厦门大学、大田的集美学校使用。

4、工合产品保障军用民生

“工合是一支歌,我们能够唱,得到收益,坚持下去,获得成功……”正如路易·艾黎诗作《工合》所写的,当年工合人同心协力投入救亡生产运动,唱响了一曲曲自强的壮歌。

抗战时期,日用品极度缺乏,永安工合生产的肥皂、皮鞋、雨伞、酱油等生活日用品对调节市场供应,作出了贡献。年11月12日,福建省工商业展览会在永安举办,伍师路肥皂合作社生产的“工合”牌肥皂与永安尖笋、红菇分别获特等、优等、甲等荣誉。安孝义介绍说,当时合作社在工合指导下,用皂角、无患子制作肥皂,成本低、效果好,供应给前线将士、医院消毒之用。医院没有酒精,就因陋就简用肥皂代替。由于蔬菜供应紧张,士兵时常出现便秘,部队发给每人一小块肥皂,用来润滑以减轻痛苦。

战时,士兵没有雨衣,通常带伞。永安工合制作的油纸伞,用改良土纸加厚,面上涂多层桐油,能遮风挡雨,相当耐用。棕麻绳经过工合用现代技术改造,更加结实,拨给士兵、警察用于救援等,效果甚佳。

当时,永安的大部分衣服制作都被工业合作社承揽,他们还开展旧衣翻新业务。合作社用牛皮和旧的汽车轮胎制成皮鞋,美观耐用。由于黄豆黑市价格高昂,食盐也十分紧张,当局执行“计口售盐”的严厉政策,在几家酱油园都关闭的情况下,唯有工合的酱油合作社独力维持着市面,工合酱油成为许多平民百姓补充盐分的“救命水“。

5、工合运动影响深远

抗战时期,燕江北岸下渡、大溪一带成为工合永安事务所的重要生产基地。根据史料,到年底,永安工合有合作社24个,社员人。抗日战争胜利后,省会回迁福州,永安工合停业,但工合在永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塔旁的云岩寺背面现在开辟为永安市东南红色文化交流中心,收藏品琳琅满目,大多来自下渡这一带,其中一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合作社烧制的土瓦特别引人注意。土瓦有鱼鳞、花木等纹样,“互助合作”“双手万能”等标语。

“这是当时合作社做的搓瓦,用于搓麻绳。工合组织播下的种子解放初期仍产生重要作用,形成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安孝义认为,当年工合传下的手工技艺一直沿用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这一带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来源。那时永安有手工业管理局,管理着五金厂、钢锉厂、木器工艺厂、木器厂、橡胶塑料厂、竹制农具社、铁器厂、服装厂、木车社、元钉厂、鞋帽社、雨伞鞭炮社、棕棉社、镜艺社、自行车社、纸箱社、钟表社、刻印社、印染组等19个国营、集体手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燕城的大街小巷和郊区。后来因改制,步入历史。

6、工合精神代代相传

当年永安工合修建的“小钢炮“,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修路拆除。如今,下渡这一带已开发成永安尼葛工业园,现代化工厂林立,但下渡人民没有忘掉那段历史。

“工合运动在永安,解决了当时军事物资、民生需求,使永安成为抗战文化中心,还通过开办导生传习班,为永安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普及科技知识,对后来永安‘三线’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安孝义说,“当年路易·艾黎的福建之行在工合发展史上是明亮的一笔,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近年来,下渡村着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邹韬奋纪念馆、下渡村文献资料馆,开辟红色文化交流中心,保护红军攻克永安的下渡浮桥,抗战时医院、省防疫大队传染病隔离病房、省经征处等历史遗址,做得有声有色。“村里建设艾黎小筑,复原工合永安事务所,就是为了将工合精神与红军精神、抗战精神结合,激励村民同心协力打造红色历史文化名村。”下渡村主任王发兴说。

原标题:《永安工合:抗日救亡的壮歌》

三明日报记者王长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anzx.com/yaly/693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