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在哪里?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毕竟每个中国人心里
都有它的影子
钟灵毓秀的黄山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名震天下
▼黄山,图片来源
VCG蜿蜒曲折的新安江
自西向东串起一个个古老的村落
它的下游则是筑坝蓄水形成的
千岛湖
▼新安江歙(shè)县段,摄影师
清溪依山傍水的婺源
粉墙黛瓦、油菜梯田
一派诗情画意之景象
▼婺源晒秋,婺源曾是古徽州的一部分,现隶属江西省,摄影师
蒋红阳没错
它们都是“徽州”的一部分
不仅如此
安徽省之“徽”
徽派建筑之“徽”
风云一时的徽商之“徽”
八大菜系的徽菜之“徽”
均取自徽州之名
▼安徽省命名于清康熙时期,“安”为安庆府,“徽”为徽州府,下图为古徽州府位置,制图
张靖巩向杰/星球研究所即便如今的“徽州”
仅以黄山市的一个区存在
占地面积不过全省的0.3%
但人们依然无法忽略它
更不得不提及它
徽州,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I
山河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之处
山岭遍布、川谷崎岖
自古便被称为“山限壤隔之地”
古徽州就诞生于此
▼古徽州地形图,制图
张靖巩向杰/星球研究所北部
黄山一脉横亘东西
鼎鼎有名的72峰或雄伟、或秀丽
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
三大主峰名声如雷贯耳
其中莲花峰海拔达.8米
居安徽全省山峰之首
▼黄山西部支脉为牯牛降,东部支脉主要为大会山脉,摄影师
TonyWang南部
五龙山、白际山、天目山连绵展布
成为古徽州西南至东部的天然屏障
山脉南北夹持、东西合围
将古徽州团团围住
来自北方的寒流被黄山阻挡在外
而来自南方的湿润空气则在山间积蓄
造就了一个云雾缭绕的仙境世界
▼绩溪县云雾蒸腾的山间村落,摄影师
清溪暖湿气流沿山体爬升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水汽则不断凝结
在空中形成奔涌翻腾的云海
▼黄山云海,摄影师
DerekChen凝结后的水滴形成降雨落下
雨水又在山间汇聚
遇悬崖峭壁则飞泻而下
飞瀑深潭,点缀山间
▼徽州地区的山峰和岩石形态是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是黄山九龙瀑,摄影师
方君尧然而在漫长的地史时期
由于地层多次发生断裂
导致部分地壳隆起成山
形成重重山脉
另一部分则相对下沉
形成山间平坦的断陷盆地
▼位于山间盆地的婺源江岭村,摄影师
沉默的剑心发源自山区的溪流
不断向这些盆地中汇聚
当河流冲出山谷
便失去了两侧山峦的束缚
宽度从数十米变为百余米
流速也随之迅速减缓
于是水中携带的石砾泥沙纷纷沉降
日积月累之下
形成大大小的冲积平原
▼黟(yī)县卢村油菜花,摄影师
赵高翔(请横屏观看)其中规模最大者
便是新安江沿岸的休屯盆地
其面积约平方千米
接近一个新加坡大小
▼黄山市徽州区灵山村,地处休屯盆地边缘,摄影师
方君尧此外
还有各支流沿岸的
黟县盆地、华阳盆地、练江盆地、芦昆常盆地等
这些盆地沿江串联
往往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加之终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极其适宜人类居住和耕种
▼古徽州境内主要有新安江、乐安江、昌江三大水系,制图
张靖巩向杰/星球研究所外有崇山峻岭
内有沃土良田
这片山限壤隔之地
已然拥有成为世外桃源的标配
于是自汉代以来
为了躲避中原的战火和灾难
大量士族和百姓纷纷迁徙至此
在山间盆地中安居乐业
▼婺源虹关村,摄影师
李晓棠甚至河流凸岸的边滩
也成为一方隐秘的家园
▼凸岸是指河道转弯处河床凸出的一侧,摄影师
赵高翔至北宋末年
在繁重的课税和徭役下
歙县佣工方腊率众揭竿而起
一时间从者如云、聚众数万
然而在短暂的辉煌后
“方腊起义”迅速溃败
而成功镇压起义的北宋朝廷
便以意为“绳索”的“徽”字
将该地由“歙州”改为“徽州”
并保留自唐代以来“一府六县”的格局
▼一府六县,也有人认为徽州的命名来源于徽岭或“美善”之意,制图
张靖巩向杰/星球研究所至此
“徽州”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而一段长达年的传奇才刚刚开启
II
出路不过
世外桃源中的生活并不安逸
人们享受安稳与平静的同时
也面临着两大严峻的考验
第一个问题
是水灾
由于山区坡地陡峭、河道短促
每逢夏季降雨增多
水流便由山区向河谷盆地中倾泻
令聚居于此的人们深受洪涝之扰
于是
人们一面挖塘蓄水、一面筑坝拦洪
再通过水沟引水入田、引水入村
不仅解决了灌溉、防洪和行舟问题
▼引水沟也被称为“圳”,坝被称为“堨(è)坝”,下图为绩溪县龙川村的小桥和堨坝,摄影师
方托马斯也造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别致景象
▼宏村南湖,图片来源
VCG(请横屏观看)在众多堨坝中
最闻名遐迩的当属歙县“渔梁坝”
其坝身长约米、高5米
全部以坚硬的花岗岩巨石筑垒而成
既可蓄上游之水
亦可缓坝下之流
极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建设码头
▼渔梁坝,下方为渔梁村,摄影师
雾雨川困扰人们的第二个问题
是地少
以绩溪县为例
全境山地丘陵占比可达92%
适宜规模居住和耕种的盆地仅有8%
▼绩溪县山间的村庄,摄影师
清溪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山间盆地显得越发拥挤
曾经流行于中原的合院式建筑
因占地太多、密度太低
在人多地狭的古徽州实在过于奢侈
人们亟待寻找一种新的居住方式
▼山西平遥古城,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于是
在北方移民和土著山越的融合中
一种独特的“天井式楼居”建筑
在古徽州的土地上诞生了
这便是“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的平面布局由简而繁有三合院式、四合院式、H形和“日”字形,下图为“日”字形徽派建筑的常见布局,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徽派建筑延续了北方的庭院结构
但为了增加建筑“容积率”
又汲取了山越人架楼巢居的特点
往往设有二层甚至三层楼
为了尽量减少占地
庭院面积也大大缩小
最终形成了狭长的天井
▼天井,摄影师
陆雨春天井不仅用于通风采光
还可令雨水沿四围屋檐汇聚而下
被视为财富聚集的象征
人称“四水归堂”
▼雨水从天井落下,摄影师
冯利辉院落与院落间
仅留有狭窄幽深的小巷
土地利用率几乎接近极限
▼黟县南屏村街巷,摄影师
冯磊徽派建筑主体以木为材
又排布得如此密集
必定是“一家起火、全村遭殃”
因此在传统“人”字形屋顶的基础上
古徽州人创造性地发明了阶梯状的山墙
山墙高出房顶、层层叠落
用以防止火灾蔓延
因其铺以黛瓦、如高昂的马头
故称为“马头墙”
▼根据阶梯数量不同,马头墙又分一叠式、二叠式等等,较大的民居中可出现五叠式,被称为“五岳朝天”,图片来源
VCG加之为了吸湿防潮
徽派建筑往往使用白垩(è)涂制高墙
在雨水的侵蚀下
白墙逐渐变得水印斑驳
像极了一幅山村水墨画
于是“粉墙黛瓦马头墙”
便成了徽派建筑最经典的符号
▼白垩又称白土粉,主要由碳酸钙组成,也是粉笔的主要组分,摄影师
方托马斯(请横屏观看)住房问题解决了
人们还面临着严峻的吃饭问题
据统计
南宋时期古徽州人均耕地15亩
到明万历年间仅有2.2亩
清康熙年间甚至缩减至1.5亩
本地存粮入不敷出
人们不得不从外地买粮糊口
▼引自康熙时《休宁县志》
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殍,五日不至有昼夺
无奈之下
人们将目光望向了广袤的山林
不料却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令耕地最为紧俏的明清时期
反倒成了古徽州最为辉煌的年代
▼黟县木坑竹海,摄影师
邱会宁高山的松木、低山的茶
山间的油桐、油茶、漆树、竹林、桑桠
甚至山中的矿产、石料
纷纷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尤其在海拔-米的低山丘陵
广布适宜茶树生长的红黄壤
加之气候常年温暖湿润
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屯溪绿茶
一众名茶声名鹊起、广销各地
▼制茶,摄影师
邱会宁而从中原带来的生产技艺
更是令古徽州人如虎添翼
除了大名鼎鼎的澄心堂纸
松木的主干、油桐的种子等
被用于制作徽墨
▼徽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下图为歙县胡开文墨厂的徽墨,摄影师
方君尧婺源龙尾山出产的龙尾石
因富含绢云母等矿物
成为打磨歙砚的优质石料
▼歙砚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图片来源
VCG此外还有徽笔
▼徽笔以“尖、齐、圆、健”著称于世,仅笔头制作就需数十道工序,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遗名录,摄影师
方托马斯油纸伞
▼制作油纸伞,摄影师
刘辰众多独特的古徽州工艺品悉数诞生
文房四宝一应俱全
其声名远播、传扬至今
而人们为了走出大山
又在层峦叠嶂间
开辟了四通八达的徽州古道
▼徽州古道,制图
张靖巩向杰/星球研究所借由这些古道和发达的水系
人们肩挑背扛、船载舟运
将徽州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又将粮米油盐等运回家乡
开启了“寄命于商”的徽州模式
▼引自明代史学家王世贞,意为10个徽州人中仅有3人留在家乡,7个在外营生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直至明清时期
徽州商人叱咤风云、富甲天下
得名“徽商”
徽州也随之被推向了鼎盛时代
III
鼎盛距今多年前的南宋
52岁的朱熹历时多年
终于在前人的基础上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篇儒学经典进行注释并合刊
始称“四书”
成为后世历代科举取士的范本
而古徽州作为朱熹祖籍地
其学说的影响则更为深远
人们崇尚忠、孝、仁、义
“三纲五常”、“礼义人伦”深入人心
彻底改变了古徽州人的观念和生活
▼古徽州曾名新安郡,因此朱子学说在当地的分支学派被称为”新安理学“;下图为歙县棠樾牌坊群,包括忠烈坊、节孝坊、功名坊等,摄影师
清溪从北方移民至此的士族们
本就多选择聚族而居
而朱子学说中对宗法等级的推崇
更将宗族的地位推向了极致
一个森严团结、世代传承的宗族社会
在古徽州的土地上诞生了
▼引自清代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千年之冢,不动一抷;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
但凡有关家族兴衰之事
古徽州人都尤为重视
其中之一便是风水学
因此古徽州人往往举全族之力
对村落进行选址、规划和建设
被朱熹誉为”江南第一村“的呈坎村
便是最为典型的风水村落
四围环绕的8座山峰
分别对应八卦的8个方位
穿越村庄的“S”型河流
亦如八卦阴阳鱼的分界
村中三街九十九巷交错排列
有如棋盘
▼呈坎村,现隶属于黄山市徽州区,摄影师
杨帆即便没有山环水绕的理想环境
古徽州人也能利用人造工程
改变当地的“风水”条件
其中一重要方式,便是引水
近年来声名大噪的宏村
村落形态如同青岗卧牛
其中以月沼为胃、南湖为肚
曲折的水圳形如牛肠
串起了一套贯穿全村的人工水系
▼俯瞰宏村,图中水潭为月沼,摄影师
廖光银而在同姓聚居的村庄中
至关重要的建筑往往是宗祠
所谓“举宗大事,莫最于祠”
作为祭祖、宴饮、正俗之地
全体族人出资出力、大兴土木
祠堂建筑庄严肃穆、规模空前
▼呈坎村罗东舒祠中的宝纶阁,摄影师
方君尧当然,在儒学的影响下
光宗耀祖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入仕为官
历任明代三朝重臣的歙县人许国
便在家乡立一宏伟的八柱牌坊
其四面围合、精雕细琢
题有“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等字样
以旌表他的功勋和德政
▼许国石坊,中国现存唯一的八柱石牌坊,体现了极高的石雕技艺水平,摄影师
赵永清有了出相入仕的梦想
古徽州人格外崇尚教育
并鼓励学子参加科举取士
在外完成财富累积的徽商
也不惜靡费大把金银建设教育事业
明清时期
古徽州共建大小书院约93所
学堂、家塾更是数以百计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景象
在这里俯拾皆是
▼宏村南湖书院,摄影师
唐影妍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的徽州学子
不断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
清代全国共有状元及第者人
而徽州一地便独占17席
休宁更是当之无愧的“状元县”
古徽州亦被世人称为“东南邹鲁”
▼“邹鲁”指春秋时的邹国、鲁国,为孔孟出生之地;下图为歙县阳产村,摄影师
陆雨春(请横屏观看)成功入仕的徽州官员手握权柄
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土壤
而从小受到礼义经典熏陶的徽州商人
更是“亦贾亦儒”
深谙与各类官员相处之道
通过依附国家政府
加之“近水楼台”的地理条件
他们除了经营传统的农林业贸易外
还一度获得垄断江淮盐业的特权
数年间便可“累资巨万”
▼引自明代文学家汪道昆
新安多大贾,其居盐策者最豪
徽商的另一片天下为典当业
凭借巨额之资和宗族之力
他们减息让利、诚信经营
以“义字招牌”抢占市场
这种“义中取利”的理念十分有效
在经济发达的苏浙一带
典当行业纷纷被徽商垄断
以商养文、以文入仕、以仕促商
这种独特的徽州模式
如同滚滚向前的车轮
将古徽州推向了商业、教育、政治的巅峰
从山限壤隔之地走出来的徽州人
更是走上中国商业史的舞台
其财力之雄厚堪与雄踞北方的晋商比肩
人称“南徽北晋”
▼呈坎村宅第,摄影师
冯利辉而深受儒学影响的徽商
大多选择将财富投向固定资产
以反哺乡梓、建设家乡
他们的家宅“富而显贵”
虽然为了防火防盗
高墙上仅开设小小的窗洞
但门楼、门罩却是精雕细琢
▼徽派建筑常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下图为黟县关麓八大家,摄影师
方托马斯字匾门、拱形门、垂花门、八字门
不仅形式多种多样
砖雕工艺更是出神入化
彰显着院落主人的财富、地位和审美
▼砖雕工艺,摄影师
方托马斯内院的木雕同样登峰造极
梁架、斗拱、栏板、门窗无一不雕
花鸟鱼虫、戏曲民俗皆可入画
堪称徽派建筑的点睛之笔
▼徽州三雕包括木雕、石雕、砖雕,下图为黟县承志堂横梁上的木雕,摄影师
阿呆(左右滑动观看)村镇水运发达、商业繁荣
众多商业街拔地而起
钱庄、当铺、盐肆、纸行
瓷器、绸布、药材、黄烟
行业众多、商铺林立
明清时的万安老街
清末时的屯溪老街
均是人烟稠密、热闹非凡
▼屯溪老街,摄影师
王寰民居、宗祠、牌坊
书院、商铺、水圳、街道
在一代代古徽州人的经营下
村落规模如日中天、宛如城郭
18至19世纪的西递村
已拥有约幢民居、99条街巷
34座祠堂、13座牌坊和近万人口
以“三千烟灶九千丁”闻名于世
▼房屋密布的西递村,摄影师
K教授随着徽州声名远播
徽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徽州文化同样走出崇山峻岭
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
清乾隆年间
四大徽戏戏班进京为皇帝祝寿
此后近百年中
徽州戏曲博采众长、融四方之音
催生了如今家喻户晓的国粹“京剧”
▼祁门古戏台,摄影师
杨帆一些仕途不畅但满腹经纶的学子
有的抱定“经世救民”之心转而行医
成就了世代相传的“新安医学”
他们“博学精术、不求于利”
世称“儒医”
▼徽州菊农,摄影师
方托马斯有的则交游山水、寄情林泉
创造了以山水野趣为风貌的“新安画派”
新安画家尤以黄山之韵见长
可谓中国水墨画中的经典意象
▼“水墨黄山”,摄影师
曾繁鹏直到清朝末年
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各地战火连绵、硝烟不断
徽商所倚靠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
甚至还要面临更为严重的赋税
来自大洋彼岸的新思潮
猛烈地冲击着千年来的传统思想
推动古徽州崛起的根基逐渐动摇
加之外来商品的恶劣竞争
这片辉煌了数百年的土地
终于没能扛过时代的风云巨变
在无奈中走向了衰落和沉寂
▼一座历经沧桑的老房子,拍摄于黟县,摄影师
清溪如今
曾经的古徽州散落在两省三地
包括安徽省黄山市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
以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然而即便如此
它依然是许多人的应许之地
年,仅婺源一县
慕名而来的旅行者便超过万人次
相当于整个北京市的人口数量
名山古村并立的黄山市
全年接待人数更是超过万人次
▼现代交通打破了过去“山限壤隔”的格局,下图为黄渡高铁,摄影师
刘慎库(请横屏观看)从这里走出的一众名士
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红顶商人”胡雪岩等
都对中国历史或当下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适故居,图片来源
VCG而随着数十万件古徽州文书的发现
人们更得以跨越近千年的岁月
窥得当时社会的些许原貌
也让“徽学”这一学科
与“敦煌学”和“藏学”三足鼎立
成为中国地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
所以
徽州并没有消失
待你踏上这片土地便会发现
它就在那里
在那片山河里
也在故人的故事里
▼新安江风景如画,古徽州往事如烟,图片来源
VCG(请横屏观看)创作团队
撰文:木兰减字
策划:风沉郁
编辑:王昆
图编:刘白、任炳旭
制图:张靖
地图:巩向杰
审校:纪秋梅、GeGe
P.S.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地理百科《徽州地》、《徽州文化全书》、何警吾《徽州地区简志》、朱永春《徽州建筑》、陆林《徽州村落》、李传玺《徽州古村落》等
P.P.S.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地理、地质、城市规划、天文、历史、考古、生物、建筑等各领域撰稿人,以及视频编辑、设计师、图书策划、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TheEnd...
荒野文明
阿里在哪里?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下辖地区之一
它地处中国的极西地带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
都显得太过遥远
(阿里地区位置示意图,制图
刘昊冰/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国家林业局)▼
即便在西藏自治区内部
阿里也依然属于遥远的远方
其行政公署驻地狮泉河镇
与拉萨直线距离长达千米
比从北京到哈尔滨还要远
(制图
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除了位置偏远
阿里还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
人称“世界屋脊的屋脊”
过高的海拔导致生存环境恶劣、人烟稀少
它总面积高达34.5万平方千米
比东部沿海苏浙闽三省加起来还要大
人口却不足10万
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区域之一
(阿里地区与苏浙闽三省面积及人口密度对比,制图
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当地的谚语说道
(阿里谚语,原始出处未知)
▼
“这里的土地如此荒芜
通往它的门径如此之高
只有最亲密的朋友和最深刻的敌人
才会前来探望我们”
然而
就是这样一片荒芜之地
却拥有极致的风光
并且孕育出了神秘而灿烂的古代文明
今日西藏文化、宗教中的重要仪轨
往往与这些古文明密切相关
它们的消亡引发众多考古学家、宗教学者孜孜探索
堪称另一个敦煌
学者们言道
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阿里
阿里究竟有什么?
为什么能影响整个西藏?
我们需要从阿里的三大元素说起
因为它们拥有改天换地的力量
Ⅰ
亿万年以来的板块运动
阿里地区沧海成陆,不断隆升
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
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四条巨大的山脉在此汇聚
阿里的第一个元素
山
登场了
(阿里地区主要山脉山峰分布图,制图
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喀喇昆仑山脉
耸立于西北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喀喇昆仑山深入阿里羌塘区的雪山群,逐渐与高原台地交融,摄影师
青木)▼
喜马拉雅山脉
崛起于南侧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普兰县境内的喜马拉雅群山,摄影师
柳叶刀)▼
喀喇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
冈底斯山脉斜贯东西
(夏岗江峰,海拔米,摄影师
丁丁)▼
主峰冈仁波齐海拔米
其山体外形富于变化
南侧相对圆润
巨大的岩石沟槽在中间构成了
一个显著的十字图案
(冈仁波齐,摄影师
雁海)▼
北侧山体则凌厉、陡峭
如同斧劈刀斫
(冈仁波齐北侧,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
如果从空中俯瞰
无论圆润还是陡峭都已经不重要
一条由冰川剥蚀而成的S形山脊
成为最显著的特征
它弯曲着向下延伸
薄如刀刃
(航拍冈仁波齐,摄影师
向文军)▼
这些大型山脉排列紧密
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
最近处相距仅约70-80千米
从远处观看
两列大山几乎平行排列
(上方为喜马拉雅山脉纳木那尼峰,下方是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峰,摄影师
孙岩)▼
大型山脉之间又派生出许多次一级的山脉
山连山、山接山
(狮泉河镇附近,摄影师
孙岩)▼
其中
喜马拉雅山的支脉阿伊拉日居山
因为山体中不同颜色的矿物质
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所以又名五彩山
(阿伊拉日居山脉,摄影师
郭岭)▼
Ⅱ
如此密集的极高山
使得阿里的第二个重要元素登场了
它便是
水
成千上万年的降雪(降水)
在群山之中积累出大量的冰川
尤其纳木那尼、冈仁波齐、隆格尔山周围
以及阿里北部最为密集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左右两条冰川反向行进,形成了一个X形,其中左侧为喜马拉雅山脉仲尼冰川,摄影师
向文军)▼
冰川不断消融
向下流淌
(左侧冰川为喜马拉雅山脉北公达茨仁冰川,可以看出冰川消融向下流淌的痕迹,还形成了一个冰川湖,摄影师
向文军)▼
再加上地表降水、地下水等诸多补给
阿里发育出诸多水系
那些侵蚀力较弱的水系无法汇入海洋
往往消失在内陆
或者汇聚成湖泊
成为内流水系
内流水系占据了阿里近3/4的面积
它们在地表上汇聚出大大小小的湖泊
其中1平方千米以上的约有余个
总面积超过0平方千米
是中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黄色区域为阿里内流水系,制图
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著名的玛旁雍错与拉昂错
夹峙于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
(较为罕见的两山两湖同框照,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上方为纳木那尼,下方为冈仁波齐,左侧为玛旁雍错、右侧为拉昂错,摄影师
孙岩)▼
来自周围高山的淡水较多补给玛旁雍错
它面积超过平方千米
是同样海拔高度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水面清澈、宁静
(玛旁雍错,摄影师
孙岩)▼
周边草原植被生长茂盛
形成了一处天然的优质牧场
(玛旁雍错与冈仁波齐、羊群,摄影师
姜曦)▼
紧邻的拉昂错恰好相反
它的淡水补给较少
导致湖水矿化度提升
水质苦涩难咽
湖岸植被稀疏、极为荒芜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拉昂错与冈仁波齐、藏野驴,摄影师
丁丁;后来拉昂错被称为鬼湖,玛旁雍错为圣湖)▼
旁边的小湖古加错
风光亦令人惊叹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古加错,摄影师
姜曦)▼
朝晖下
它映照着纳木那尼峰
金光满湖山
(古加错,摄影师
姜曦)▼
更为殊异的是班公错
它周围山峦起伏
山湖相接,十分壮观
(班公错北侧喀喇昆仑山,摄影师
向文军)▼
班公错形状狭长
横跨中国边境与克什米尔地区
因为东西两段淡水补给量的不同
东段在中国境内主要为淡水湖
延伸至克什米尔地区则逐渐演变为咸水湖
(班公错航拍,摄影师
向文军)▼
其他湖泊也是各有特色
位于冈底斯山脉群峰之中的
扎日南木错
面积超过0平方千米
为阿里第一大湖、西藏第三大湖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扎日南木错,摄影师
老J)▼
还有湖岸曲折的嘎仁错
(嘎仁错,摄影师
孙岩)▼
以及阿里最北端的羊湖
(羊湖,远处是地标独尖山,摄影师
青木)▼
与内流水系相比
外流水系具有更强大的洪荒之力
它们撕开地表、夺路向前
再汇聚成更大的河流
最终流入海洋
从冈仁波齐周围地区发源的四大河流
全都属于外流水系
分别是森格藏布(狮泉河)、朗钦藏布(象泉河)
马甲藏布(孔雀河)、当却藏布(马泉河)
(褐色区域为阿里外流水系,制图
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森格藏布汉语译名狮泉河
在流入克什米尔之后改称印度河
它源头海拔米
之后河流不断切割
河谷从3千米逐步扩展到10千米左右
海拔在狮泉河镇降至约米
(狮泉河,一只雕鸮恰好入镜,摄影师
亦诺)▼
马甲藏布的切割能力更加强大
它汉语译名孔雀河
经普兰县进入尼泊尔境内
再汇入恒河出海
源头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5米处
至普兰县普兰镇时
河谷已经降低到不足米
(孔雀河,摄影师
向文军)▼
最强大的是朗钦藏布
它汉语译名象泉河
为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
其河源海拔约米
至札达县什布奇附近河谷海拔只有2米
高差超过2米
切割能力一流
(象泉河,摄影师
卡布)▼
内流水系造就了遍地湖泊
外流水系造就了深切河谷
两种水系的影响也从此分道扬镳
切割能力较弱的内流水系地区
保持了较高的海拔
令人类难以生存
所谓“北方的空地”就此诞生
这便是羌塘
(藏语羌塘的语义为“北方的空地”,还包括西藏那曲、青海、新疆的一部分;下图为阿里羌塘的荒野,山为昆仑山支脉,摄影师
青木)▼
而外流水系切割出的河谷
使得海拔大幅降低
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相对宜居的条件
(象泉河谷的村庄,摄影师
向文军)▼
先民的脚步即将登临
不过在此之前
人类还需要阿里的第三个重要元素
Ⅲ
大约万前
阿伊拉日居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象泉河流域
还是一片灌满了水的大湖
之后两侧山脉加速隆升
阻挡了水汽的进入
大湖区域形成干热少雨的雨影区
湖泊逐渐干涸、大地出露
这便是札达盆地
(札达盆地位置图,制图
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在此过程中
湖泊以及周边河流带来的泥沙物质
大量沉积在底部
形成厚达米的沉积地层
阿里的第三个重要元素终于来临
土
象泉河的流水
以及当地短促的夏季降雨
不断冲刷这些巨厚的土层
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面被肆意切割
大地变得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
土质的丛林
土林
(札达土林霞义沟,摄影师
卡布)▼
土林相对高度
可以达到上百米
(札达土林扎不让村,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
或一簇簇蜂拥而上
(札达土林扎不让村,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
或一根根笔直挺立
(札达土林霞义沟,摄影师
卡布)▼
或一层层逐级抬升
(札达土林,摄影师
胡澍)▼
或似旋转阶梯盘旋而上
(札达土林霞义沟,摄影师
卡布)▼
直达雪峰
(札达土林,雪峰为依比岗麦峰,印度称为卡美特峰,摄影师
姜曦)▼
又或似天然巨墙
巍然而立
(札达土林,摄影师
李珩)▼
无数的土柱、土塔、土墙、土堡聚集在一起
一个从西北到东南绵延千米
宽达45千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的
超级土林群
札达土林
诞生了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札达土林全景,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
就这样
山
孕育了发达的水系
水
造就了地势低洼的河谷
土
形成了气势恢宏的土林
阿里的三大重要元素已经全部就绪
古代先民们将以此为基
创造出怎样的文明?
Ⅳ
荒野文明
1-2万年前
人类已经踏上阿里的土地
他们削制石器
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景刻画在岩石之上
(阿里日土岩画,疑似牵狗之人,摄影师
卡布)▼
公元前4世纪
先民们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
势力范围几乎涵盖今日西藏大部
人称
象雄王国
他们以条件最优越的象泉河谷为中心
在高原上游牧、狩猎
(高山下的羊群,摄影师
秦晖)▼
在河谷地带开垦农田
(札达县底雅乡的梯田,摄影师
孙岩)▼
他们打造黄金面具
(出土于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摄影师
金书波)▼
从中原引入奢华的织锦
(出土于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上有汉字“王”“侯”,是青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丝绸制品,摄影师
金书波)▼
象雄王积累起雄厚的财富
以不容质疑的权势调动万千人力
要营建规模庞大的都城
但是高原上树木稀疏
缺乏用于建筑的足够木材
土质紧密的土林进入象雄人的视野
他们在土林上挖掘出结构复杂的窑洞
洞套洞、房套房
三室一厅、四室一厅应有尽有
再配以其他建筑
以为居所、宫殿、庙宇
(象雄王国大鹏银城的洞穴遗址,摄影师
卡布)▼
他们崇拜大鹏金翅鸟(琼鸟)
就连都城的外形也是如此
并因此得名
大鹏银城
(航拍大鹏银城遗址,中间为身躯,两边山体为两翼,位于札达县曲龙村;藏语音为穹隆威卡尔,穹隆意为大鹏,威卡尔意为银色的城堡,所以亦有汉译为穹隆银城或琼隆银城;具体位置尚有争议,另一处呼声较高的遗址位于噶尔县卡尔东;摄影师
卡布)▼
土林之上的都城
具有绝佳的防御优势
象雄王的财富聚于其中
松赞干布的妹妹从吐蕃远嫁而来
她在歌中唱道
(引自金书波《从象雄走来》,有修订)
▼
“我所嫁之地啊
是大鹏银堡寨
从外面看是险峻山崖
从里面看却是黄金与宝石”
国王主导了物质生活
精神世界则由神明主导
雍仲本教在冈底斯山发源
信众们在石头上刻写图案、文字以求福报
今日遍布西藏的玛尼石、玛尼堆雏形
就此诞生
(摄影师
姜曦)▼
他们赋予雍仲符号神圣的含义
在宗教仪轨中不断使用
(雍仲符号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文化中都曾出现,早期也并不区分方向,在汉地它被称为“万字符”,由武则天时期确定读音)
▼
卍或卐
他们建立起对神山圣湖的崇拜
尤其是冈仁波齐的巨大十字沟槽
与雍仲符号相似
而更受推崇
(冈仁波齐,摄影师
姜曦)▼
雍仲本教携带着象雄文明的基因
从冈仁波齐周边地区发源的马泉河
即雅鲁藏布江的上游
向东传播
影响力遍布西藏
(马泉河,摄影师
向文军)▼
象雄王国存续了大约0年
公元7世纪
象雄王的妻子
松赞干布的妹妹
最终引来了吐蕃的大军
象雄王国的辉煌终结了
但是属于阿里的辉煌却并没有终结
它将更加灿烂夺目
公元9世纪中叶
吐蕃的权贵们相互攻伐不休
由印度传入的佛教与本土宗教本教激烈冲突
吐蕃王朝分崩离析
王子吉德尼玛衮逃至象雄故地建立割据政权
并改称象雄为阿里,意为“领地”
阿里之名正式出现
吉德尼玛衮分封诸子
其中一子统治今日阿里地区
是为古格王朝
(古格王朝位置示意图,制图
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象泉河谷、狮泉河谷、孔雀河谷的肥沃土地
迎来了密集的开发
国王亲自指挥修建水渠
灌溉良田无数
(孔雀河谷普兰县的农田,摄影师
李珩)▼
再加上
羌塘盐湖里取不尽的食盐
高山中挖不完的黄金
草原上采不完的羊绒
古格王国以这些物产为基础
与邻国开展贸易
建立起高原丝绸之路
富裕的古格王室
用黄金迎请印度高僧
举办藏区最大规模的法会
佛教在阿里空前传播
土林之上的建设高峰再次上演
寺庙林立
(托林寺遗址,摄影师
卡布)▼
佛窟遍山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皮央遗址,摄影师
柳叶刀)▼
内部的壁画
更是不惜重金
(古格壁画,摄影师
卡布)▼
兼融南亚、波斯的开放夸张于一体
独具特色,开一代画风
尤其女性神祗短袖紧身式的着装
乳房丰满、腰肢纤细
胯部倾斜,肚脐显露
尽显人体之美
(古格壁画,摄影师
卡布)▼
古格的佛教大量吸引本教的元素
是它最终取代本教成为优势宗教的重要原因
冈仁波齐成为佛教、本教等宗教
共同认定的世界中心
每年从四方而来的朝圣者络绎不绝
(以冈仁波齐为中心的水系示意图,制图
刘昊冰/星球研究所)▼
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国都的建设
王城在土林与群峰之中
依山而建
(远眺札达土林当中的古格王城,画面中下部微小的暗红色建筑群,点击放大后可见,摄影师
丁丁)▼
间房屋、孔洞窟
58座碉楼、28座佛塔
全都叠砌在土林之上
相对高差米
居高临下、地势险峻、气势宏伟
(航拍古格遗址,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
山顶是王宫所在
从山脚到王宫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暗道
四面悬崖,无遮无拦
堪称冷兵器时代世界上最完美的城堡之一
(古格王城遗址,摄影师
M哥)▼
辉煌灿烂的古格
后来被拉达克所灭
千年古堡逐渐荒废
只留下残垣断壁和无数谜题
Ⅴ
象雄与古格都已远去
今天的阿里
依然保持着独有的魅力
它还拥有中国视宁度最好的星空
拥有中国最独特的动植物
拥有纯朴的居民
阿里
它就在荒野中
既荒野,又文明
(在阿里普兰县科加寺偶遇的一个小姑娘,笑容如此阳光,似乎来自尼泊尔,阿里就这样包容着从世界各地赶来的朝圣者;摄影师
姜曦)▼
另外
对阿里文明遗产的研究
目前仍然十分有限
期待它能得到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