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记者马骥远/文、图
没有人能挽回时间的狂流。但已过不惑之年的这位深圳人,想追随外祖父的脚步,挖掘一段悲壮而惨烈的抗战历史。奔走18年,投入30万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读完这篇文章,希望读者您,也会去找来一部叫《永安浩劫》的纪录片,一起感受福建这座名叫永安的城市,曾经在侵略者铁蹄下的英勇和悲情。因为无论谁,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众里寻TA
年11月6日出版的《东南日报》对永安大轰炸的报道
走在深圳街头,胡锐颖或许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如果说有些不普通的地方,那或许就是,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今天的身份却还是一个学生——去年他以“高龄”“高分”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考上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而他的本科专业并非历史学。
事实上,经过18年穿梭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寻访抗日战争中“永安大轰炸”血腥史实的历程之后,胡锐颖已经完成了从一个历史爱好者向历史研究者的过渡。
对胡锐颖来说,这18年对抗战历史追寻的最大收获,并不是一纸研究生录取通知,而是一部凝聚着血和泪的纪录片——《永安浩劫》。今天,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的日子,这部影片将在网易历史频道上线。这是抗战期间永安大轰炸的惨烈史实,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永安城俯瞰
一段隐秘的家世,引出一段尘封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初,胡锐颖从家乡广东澄海考入深圳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几年后离职创业。本来,他的生活轨迹,与无数外地来深的青年不会有太大差别。但是,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一年,胡锐颖的外公蔡力行在上海去世,母亲从上海处理后事返回,带来的一本书《老报人忆〈东南日报〉》引起了胡锐颖的兴趣。胡锐颖在那本书里,看到了“蔡力行”这个名字。与外公一起出现的还有于右任、胡健中、赵浩生、金庸……
“我翻开那本书才知道,我外公其实是拿笔杆子的,是个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报人,”胡锐颖说,他只见过外公蔡力行一次,在他的印象中,外公曾经是旧社会的“反动军官”,为此中年以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备受冲击。这个发现,颠覆了他对外公的认识。
胡锐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萌生寻找之念,是“千禧之夜”,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要做点对生命有价值的事情。从此,他开始寻找外公蔡力行的历程。
胡锐颖发现,蔡力行曾在《东南日报》浙江金华总社任主笔,后来担任报社驻福建永安特派员兼办事处主任。于是,胡锐颖追随外祖父的脚步,从深圳来到了千里之外的福建永安。
胡锐颖
永安,一座英雄而悲情的城市
永安,这座城市今天或许不是那么有名。但是在抗战时期,随着沿海地区战事激烈,年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决定将省府机关从福州迁移到永安。随着局势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大批军政机关、文化单位迁移到此,使得永安成为东南地区的抗战堡垒。
当时,人口只有3万多的永安,云集了大小专业出版社近30家,编辑单位近20个,新闻通讯机构4家,文化学术团体40余个。从四面八方来到永安的,有著名现代诗人、后来被称为台湾“诗坛三老”之一的覃子豪,木刻家萨一佛,著名战地记者、《台儿庄血战记》的作者赵家欣,教育理论家高时良(科普作家高士其的堂叔)……
其时,蔡力行先生也来到这里,担任《东南日报》永安办事处主任。“我的母亲就出生在永安”,胡锐颖说,他对永安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这驱使着他去探寻外祖父的足迹,以及曾经发生在这座城市的故事。
在一份年11月6日出版的《东南日报》上,胡锐颖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条触目惊心的标题:“永安浩劫死伤惨重灾民愈万!”内文的表述更加让人不忍猝读:“据悉敌机十六架……下午一时飞越永安市……向全城及东南市郊密集投下大小轰炸烧夷弹约一百数十枚……”永安在抗战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浩劫?这引起了胡锐颖强烈的好奇心。
“只听说过南京大屠杀,没听说过永安大轰炸!”
胡锐颖从能够接触到的每一份史料中寻找永安大轰炸的蛛丝马迹。终于,他找到了永安大轰炸的亲历者和受害者、浙江外国语大学退休副教授高熊飞。
生于年的高熊飞,当时跟随任职于福建省政府的父亲高文达生活在永安,与蔡力行一家相熟。年11月4日,在日本军机实施的永安大轰炸中,一颗约磅重的炸弹在距离他家四五米远的地方爆炸,一块崩裂的弹片,将高熊飞和母亲邵铸华的右臂当场削断。
在和高熊飞的交谈中,后者的一段经历深深地刺激了胡锐颖。“上世纪70年代开始,高老师就开始搜集证据,准备向日本政府进行民间索赔,到一个政府部门反映情况时,一位女干部问他,你到底受了什么伤害,高老师说:‘我是永安大轰炸的受害者’。那位女同志说:‘我也是读过历史书的,只听说过南京大屠杀,没听说过永安大轰炸!’”
“他(高熊飞)的这段遭遇,激发了我想进一步还原‘永安浩劫’这段历史的紧迫感。”胡锐颖说。
年1月2日,日军轰炸永安,省财政厅被炸情形。
年——年,青年画家萨一佛在多地举办“永安劫后”画展。
还原一个真实的“永安浩劫”
此后,胡锐颖无数次奔走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通过各种线索、关系,寻找永安大轰炸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年11月4日,永安城那惨烈的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
年出生的杨元惇接受胡锐颖的采访时已经75岁,他清楚地记得,那天日军轰炸机因为没有防空火力的阻击,肆无忌惮地超低空飞行,“发出一种非常凄厉的惨叫‘哇呜’。”那声音时隔近70年仍然令他心有余悸。
“我爸跟我们约好,飞机飞走时开始点名,依次是大姐、哥哥、二姐、我和妈妈,前面4个都马上应答,点到我妈妈的时候,我妈妈没回答,我爸就哭了,知道我妈妈没了……”这是杨元惇老人一辈子刻骨铭心的记忆。
时任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编译的战地记者赵家欣回忆:“宿舍后面中弹了……外面死了很多人。”
年出生的永安人赖世爵回忆:“全城烧光,20多条街全部都起火都烧了。”
永安建国路老居民林昭辉回忆:“(轰炸结束后)人们哭的哭,找尸体的找尸体,乌烟瘴气的,很乱……”
生于年的书法家赵玉林回忆:“我只看到一个挂在树上的一个大腿,一个人炸死的时候,大腿飞挂在树上……”
当时在福建省教育厅工作的高时良痛心疾首:“(永安)都给炸毁了……抗战八年之中,日军多次出动海陆远程轰炸机,对永安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城区,实施无差别轰炸至少12次之多!”
据国民政府福建省赈济会编印的《福建赈济》不完全统计,年11月4日的永安大轰炸,造成中国平民死亡人。
……
与著名作家赵家欣(时年98岁)摄于福州.11背后的条幅是郁达夫书赠赵家欣的的《青岛杂事诗》
只为留下一份历史的记录
对胡锐颖来说,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赵家欣先生,采访时98岁,高时良先生,采访时岁,现在他们都已经过世了;赵玉林先生今年岁高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胡锐颖说道,在他们在世时将永安大轰炸的证言抢救出来,对老人而言也是一种安慰。
今天,这部《永安浩劫》纪录片终于在网易历史频道上线。奔走18年,投入30万元,胡锐颖并不指望这部片子给自己带来什么。“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浮出了水面,我很欣慰自己能够做这件事情。”胡锐颖说。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胡锐颖还是收获颇丰的。“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胡锐颖说,这件事成为一个契机,让他实现了从历史爱好者到历史研究者的“升华”。年,他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高分考取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背着双肩包,穿着运动衫,走路风风火火,做事大刀阔斧,乍看之下总不信其已过不惑之年”,这是一位朋友对胡锐颖白描式的勾勒,准确地展现了这位“大龄研究生”的形象气质。奔走18年终于让“永安浩劫”重见天日,但追寻历史之路,一旦开始,就不会再停下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