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上,如何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郫都?柏条河畔,唐昌镇永安村因地制宜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垃圾资源化管理中心,不仅使垃圾变成有机肥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引领绿色生活、改善人居环境,也提高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农废”变“农肥”家园生态美
走进永安村垃圾资源化管理中心,只见工人抱着秸秆送进秸秆粉碎机,通过机器处理,秸秆成了碎末,细腻松软。这里虽然堆满了农作物秸秆、树木枯枝败叶等农林废弃物,但却没有刺鼻难闻的味道。
“秸秆是田间地头中常见的垃圾。庄稼收割后留下了许多秸秆,不少农户就随意地把秸秆堆放在田地里,任其自然腐烂。但这样其实也是一种污染,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这里,这些废弃的农作物垃圾经过发酵,摇身一变成了有机肥。”谈到垃圾资源化管理中心,永安村党委书记张洪磊滔滔不绝。年,永安村村委集中统筹建起平方米的村属垃圾资源化管理中心,发起全村垃圾资源化管理的集体探索,通过垃圾堆肥、垃圾分类、农残回收三个板块,实现农村生活易腐垃圾就近处置、源头减量。
“一些以前只能堆在田边和河沟边的菜杆、树枝,或需要请回收公司运走的秸杆,河滩水草,现在都在村内被做成堆肥,替代化肥用于种植,既节约运输成本,也防止堵沟堵河,更减少本村土壤肥力流失。”在永安村村民看来,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前期做好垃圾分类,好好“善后”,农田垃圾就可以变成对环境有益、对农作物有益的有机土壤和肥料。
更可喜的是,“农废”变“农肥”,改变了村民的传统生活观念,无形中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大家从原来的被动参与垃圾分类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自觉行动。
垃圾分类引领乡村新风尚
在永安村,受追捧的不仅仅是有机肥。原先人们随意丢弃的纸箱、塑料瓶、电池以及废旧农药包装物等垃圾,如今都有了回收利用的好去处。眼下,正值田间管理繁忙时期,这两天,村民们纷纷把农膜、农药瓶等捡起来,集中放置到村里的垃圾资源化管理中心,并兑换积分,积分可以换购日用品。
永安村8组村民覃甫祥从自家田地里拎来了一大袋用过的农膜,村干部马上对他送来的垃圾进行了登记。“我用积分换了洗洁精、卫生纸和牙膏等日用品。”覃甫祥说,以前用过的农膜不知道怎么处理,大家都随地乱扔,不仅对环境卫生不好,而且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永安村在田间地头设置农残专用垃圾桶,村民丢弃“农残”品时会先进行分类,再投放进专用的垃圾桶内。既解决农业有害垃圾的面源污染问题,同时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安全,也防患村内水土污染。
“资源管理中心先采用积分制把这些垃圾都当成资源收集过来,送来得多,积分也就越多,就能在村供销社换更多的生活品。”覃甫祥笑着说,废品变用品,永安村左邻右舍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高了。“我们先收拢,解决村内面源污染,再转化,让资源转起来。”张洪磊介绍,有毒有害垃圾回收后,有专业的公司定期对所收集的有毒有害物品统一清运处理,实现有害垃圾处理无害化。
随着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深入人心,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改变。村民们将闲置的衣服投入其中,破旧的衣物则剪裁成袖套、拖把等。在空酒坛上描画几笔,酒坛变成别致的花盆;喝过的饮料瓶,用剪刀剪出造型,成为实用的烟灰缸;破旧的暖瓶塑料壳种上多肉植物……永安村乡村转角,你总能与这样慧心妙手的废弃物再利用不期而遇。
垃圾堆肥堆出绿色发展道路
目前,永安村垃圾资源化管理中心每季度至少生产堆肥20吨,每吨价格约元。同时,永安村也实现了垃圾减量的目标,年,永安村已处理立方米的农田和园林有机质,回收农膜5吨,塑料花杯40吨,是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垃圾变土肥,触发的是一整条绿色产业链。永安村既是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也是都江堰精华罐区水旱轮作系统和川西林盘保护项目的示范点。充沛的水资源,丰富的院落文化,造就了一个注重保护水源、院落文化的生态村。作为“唐昌国家农业大公园”八大组团的两河果蔬组团,在整个生态村的雏形下,永安村将以垃圾堆肥为契机,发展有机农业。“永安村拥有占地亩的小农户有机园,作为有机种植的试验田,我们将堆肥还田,通过改良土壤,达到有机种植的条件。”张洪磊表示,小农户有机园从年开始,每年为四川赫贞农业有限公司种植蔬菜和稻米,产品供不应求。
记者郭芯屹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