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乡客家人的年三十(浏阳广电全媒体记者万燕)
百节年为首,过年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按照小河乡客家人的习俗,除夕家家户户都会带着三牲到祠堂敬祖。
除夕当天,小河乡茶园冲里的万为民带着一家老小去万氏宗祠敬祖。一人端着三牲(鸡、鱼、肉),一人拿着爆竹,还有一人提着水果出发了。祠堂内外经过了仔细清扫,大厅的案上码着香烛。祭祀时不管是烧香还是烧纸、倒酒都要行鞠躬礼,表示对祖先的尊重。客家人最看重年三十的祭祖,不论多远这天都要赶回家。
当然,除夕这天还有很多讲究,除夕晚上大家必须洗澡。大人小孩洗完澡后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此时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表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倒酒,将酒洒地,再点燃一挂鞭炮,然后才开始吃饭。吃团圆饭时,长辈要总结一年来家里的情况以及对于来年的希望和要求。
没错,这就是小河客家人的“年味儿”!
社港人的除夕(浏阳广电全媒体记者喻发良)
在丰富多样的浏阳方言中,有考古人士将社港方言称为秦朝古音的遗留。社港方言明显区别于浏阳话,在浏阳方言系统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社港人的春节,也有不同于浏阳其它地方的特色,尤其是除夕。
“过年不走动,一年没来往”。每逢除夕晚上,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去邻居家、亲戚家辞年。大人辞年,虽然只是走门串户,形式就是向对方作个揖,说句过年客气话,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坐下来,但辞年就像一个重要的仪式,是必须要的,否则别人会说你不懂人情,看不起别人。而小孩除夕吃了晚饭后,就带个袋子,成群结队,去村上和隔壁村家家户户辞年,走进别人家里,几个小孩同时大声说:“恭喜恭喜请辞年”,然后就会领到人家送的糖果等礼物。一大圈辞年回来,小孩们就会围在一起看谁辞年得到的礼物多。
时代在变,社港人辞年的传统习也有一些变化。大约三十年前,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辞年都是除夕晚上进行,小孩辞年获得的礼物基本上都是每人两到四颗糖。后来,小孩辞年逐渐提前到了下午开始,最近一些年,吃了早餐后,小孩就行动,一直持续到下午,到晚上基本结束。而礼物早就形式多样了,除了糖果外,还有熟食、饮料、牛奶、薯片等,也有发一元或两元钱的。
至于大人辞年,很多人已经省去了这个环节,只有少部分人还在坚持,当然第二天的拜年没有变化。除夕过后,正月初一早上,小孩们又到头天辞年的人家拜年,口号改为了“恭喜恭喜请拜年”。
很多人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但是在我们村,正是因为除夕和大年初一,村道上有来来往往的小孩辞年、拜年,手里提着各式各样的袋子,让人们能感受到过年的气氛,以至于大家说应该感谢小孩,他们用行动传承了我们这里的千年习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民间文化。
社港人的除夕晚上,有一道堪称千年不变的美食:干萝卜炖猪脚。干萝卜,用社港方言叫“曹萝卜”,不是真正的晒干,而是除夕之前半个月到二十天,将白萝卜切成小块,挂在屋檐下风干。除夕当天晚上,把干萝卜和猪脚一起炖,熟了之后放一些香菜,味道非常甜,这是社港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的除夕夜宵。很多很多年以前,没有高压锅,就是搞几个大的干树兜,家人和邻居一起围着烤火,火堆上面用吊锅煮干萝卜和猪脚。不吃这个美味,就好像没过除夕一样,而且大家都以能请到邻居到自己家吃猪脚为荣。
这就是社港不一样的除夕节日,这样的传统习俗,让偏远山区还能保留多年前的年味。
永安的年初一(浏阳广电全媒体记者李宁)
团雾笼罩。
早上八点,楼下准时响起《好运来》,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打开窗户,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超过十米。根据路况信息,G永安段能见度只有二十米,部分路段出现团雾。
拜年有讲究。
吃过早餐,大人带着小孩出门拜年。七岁的萱萱平时在长沙读书,昨天回到永安奶奶家吃团年饭。她开心地问我吃不吃樱桃,她告诉我,今天妈妈带她去隔壁拜年,吃了很多零食,还装满满两口袋回家。
大年初一,永安人有给长辈邻居拜年的习俗。见面第一句话互道“新年好”,并且配上拜年手势。通宵民俗的刘月初介绍,手势男女有别,男士标准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而女士刚好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
初一崽。
初一这一天,逐家拜年,从家附近一路拜年去奶奶家。我发现,家家户户都已经贴好了春联。上午十一点,永丰公路上车辆特别多,到了十一点四十左右,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停了车。在外发展的儿子带着老婆孩子回家团圆,孙儿给奶奶拜年,奶奶张罗了一大桌饭菜,站的站,坐的坐,十几口人乐滋滋的吃着春饭。
大街上人车稀少。
初一下午两点,永安最繁华的永安大道车辆稀少,通行顺畅!众门店紧闭,大街上行人稀少。仅几家门店正常营业。其中步步高超市滚动播放的“恭喜发财”等营造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偶遇送财神。
下午三点,准备去一口干的池塘玩耍。在路上碰到三位小朋友结伴送财神。其中一位小朋友穿着“财神”同款服装戴着同款帽子,很有意思。一问得知,这位小朋友名叫王亮,前几天和爸妈商量过年要去送财神,所以网购了一套服装。
和一般送财神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拿财神纸。对此王亮说:当时忘记买了,记起来的时候网上已经不发货了,所以就没有财神纸。
记忆中的送财神会送来一张作业本大小的红纸,上面印着财神菩萨。财神送到家里后,户主会拿出一个红包感谢送财神的人,从几块到几十块不等。接到财神后会贴在家里的墙上,有的家里甚至会把红纸倒着贴,寓意“财神到”。
以上就是永安的年味。
北盛镇王震故居游人多(浏阳广电全媒体记者王雯)
一大早,还没来得及去亲朋好友家拜年,张水生就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位于北盛镇马战村的王震故居。
张水生是沙市镇人。二十多年前,他就曾只身北上。在外站住脚跟,成家立业之后,张水生除了春节,近十几年来已经很少回到浏阳老家。
一年仅仅几天的匆匆奔走中,老家浏阳的巨大变化就已经让张水生感触颇深。乡村越来越美丽,乡村人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行走在树荫掩映的乡间小路中,之后围着砖木结构房子转上一转,再认真看一看墙头悬挂的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旧照片,张水生脚不停,目光没停,嘴也没停。家里的小孩子对眼前的一切有新鲜感,张水生也乐得说上一段王震将军的红色故事。
工作人员介绍,一到年底,来故居参观的人数就成倍增加。今天天气虽然一般,但大家进故居参观的热情仍旧高涨。按照往年的情况,从初三开始,故居将迎来春节的第一波参观高峰。
除了走亲访友,顺道来参观的人群之外,记者了解到,大部分人都和张水生一样,是特意从北区的其它乡镇赶过来的。当下的春节,除了拜年之外,大家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北盛镇王震故居俨然成为了当地的一个乡村旅游热点。
从除夕到正月初六,浏阳广电全媒体推出系列报道《三湘年味·浏阳台记者走基层》,每天刊发一至两篇我们的记者在家乡过年的见闻。欢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