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抗日战争纪念馆
年七七事变后,年5月厦门沦陷,福建省政府被迫迁往福建山城永安,永安成为战时省会,后来被称之为抗战时期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其他两个中心是重庆和桂林)。
根据当时省政府主席陈仪的讲话,迁址永安有三个考虑:一是永安地处福建中心,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省政府内迁,可带动和开发闽西、闽北。三是军事影响较小。尽管当时考虑较为周全,但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期间,永安仍受到日军12次轰炸,造成难于估计的损失,至今仍有日军投下的燃烧弹未爆引信,是为日军轰炸永安的铁证。
根据纪念馆展出的史料,当时随迁永安的省政府机构、文化机构、服务单位超过50个。尤其当时省政府主席陈仪,重用人才,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开展战时民众教育,使永安迅速成为当时抗战文化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新闻、教育等各个领域。其出版物之多在东南各省独一无二,有大小专业出版社30家,编辑单位20个,新闻通讯机构4家;学术团体40个,大小印刷所20家,书局、书店17家,出版发行报纸12种;各种丛书丛刊40套;各类期刊种;各类专著多种,为当时抗战文化活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福建省政府办公旧址与永安抗战纪念馆
从高等教育领域而言,抗战时期的永安可以称之为福建高等教育中心。
日寇侵犯福建之前,整个福建省只有三所大学,一是厦门大学,二是华南女子学院,三是福建协和大学。幸运的是,当全国各地高校纷纷迁徙至大西南和大西北的背景下,福建省的高校没有一所迁至省外,全部在福建山区办学,此种现象在全国独一无二。同时,福建还接收了暨南大学等外省高校来福建山区办学。
据不完全统计,到抗战胜利时,福建共有省内外高校19所,高校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抗战时期福建高等教育发展,得益于陈仪。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局势初定后,陈仪认为“抗战建国,须以学术与人才为基础,没有学术,没有人才,抗战建国,无从谈起,而大学实为学术与人才的源泉。”因此,“为建立树人的大计,供应建设的需要”,“筹办大学以研究学术,培养人才”,已经“实在是急不容缓的事”。(陈仪:《省立福建大学的筹办》,载《闽政月刊》第五卷第二期,年10月)
于是福建省政府在永安办学期间的年前后,省政府“发力”大办高等学校,先后建立了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永安分校、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福建省立永安高职农业学校、福建中等学校师资讲习所等多所院校,以及中途夭折的福建大学,其中具体举办高校的情况下如下:
年创办福建省立农学院于永安黄历,系今天福建农林大学前身。
年在福建中等学校师资养成所基础上,创办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年于永安创办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永安分校,系今天福建医科大学前身。年永安分校关迁沙县。
年在永安上吉山创办福建省音乐专科学校,年升至国立福建音专,是民国时期全国仅有的三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合并到上海音乐学院。
年创办福建中等学校师资养成所,又名福建中学师资进修学校,设有国文、史地、数学、化学四个专业,学制二年,年“升格”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此外,还创办了一系列具有今天高职性质的学校,如年将省立福州高级农业学校、省立福安茶业职业学校、省立南平初级职业学校迁至永,并将三校合并,改名为福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需要提及的是,虽然福建大学未能如期成立,但却成全了后的福建农林学院和福建医学院。
来源:
邬大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