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坚
秋日的傍晚,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夕阳透过云层的间隙间倾泻下来,点燃了半天的云彩。
走过绿道,拾级而上,经过落叶铺满的石径,来到了南峰山顶。瞻仰了高大魁伟的南峰塔,游过静穆庄严、香火缭绕的南峰寺,下山时,猛记起,在南峰山的南边山坡,应该有个桃花洞,桃花洞那里有观风亭、古灵祠等遗迹。古灵祠里供奉着曾在仙居当过县令的宋朝仙居文教之祖陈襄,对于这位先贤,心中一直怀有崇敬之心,今天来了,应当去好好叩拜一下。于是,顺着山径的石级,寻找桃花洞。
在桃花洞前,有些失望:在十几平方新砌的平台后,一个裸露的石窟窿呈现在眼前,洞里的水已经发黑,洞口散乱地摆放着几块石头,洞口上方裸露出来的钢筋很刺目,我心头仿佛被猛击了一下,这是我心目中的桃花洞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咏的桃花洞楼阁以及古灵祠等古建筑哪里去了呢?桃花洞,我在哪里错过了你呢?
“楼台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石窟窿”。经了解,原来,近几年对南峰公园进行改造时,楼阁拆除了。
桃花洞及楼阁,对仙居本地文化来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嘉定赤城志》、《台州府志》、《万历县志》等都有笔墨记载,《光绪仙居县志》对它的记载更是浓墨重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与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关系。
陈襄,字述古,后人称其为古灵先生,福建侯官人,北宋庆历年间进士。宋神宗庆历八年(年)到仙居任县令。
当风尘仆仆的陈襄刚到仙居上任时,仙居还属于“文教未兴”、“礼教不通”的“荒远之区”,失意官宦的“谪戍之地”。“英华清歇”、“科第寥寥”,几乎没有一个“能以学业而发名者”。他目睹“民尚朴野,罕知读书”,“民穷多变,监狱患满”的现状,内心十分焦虑,决心以兴文教、办学校为己任。他购土地“以扩基”,创办学宫,并以“文书教谕乡民,令遣子弟入学”。亲作《劝学文》,循循善诱;教化乡里,其情切切。各父老乡亲听了深受感动,纷纷送子女前来就学。与此同时,陈襄还经常下乡察访,“遇山谷中有小学,辄下车为童子讲经”。为使仙居成为礼仪之邦,陈襄又作了《劝俗文》,宣传“子弟有学”、“乡闾有礼”、“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邻保相助。无作盗贼,无学赌博,无好争讼,无以恶凌善,无以富吞贫”。陈襄政尚教化,以德化民,可谓尽心竭力。
自此,仙居办学之风日盛,“风俗翕然丕变”,“弦诵之声洋溢”。科举呈现了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鼎盛景象。他所作的《我爱仙居好》诗咏十一首,为历代传诵。仙居人民也十分爱戴这位开仙居教化之先河的教育启蒙者。因而四年后,陈襄调离仙居时,“民攀车遮道,几不得出境”。(有关陈襄资料见《云浦陈氏文化》)。
明正德十一年,参政张俭与郡推官王廷在南峰山上创建古灵祠,并撰写了《古灵祠记》以纪念这位先贤的办学功绩。(见《光绪仙居县志》)
话说南宋理宗年间,仙居一位叫蒋应雷的进士,看到南峰山风景优美、苍木幽林,碧水环绕,山光水色,极具灵气,于是在山上建起了一座名叫“鉴玉堂”的书院,招收学子,讲经授道,从此,幽静的南峰山上传来琅琅的读书声。
授课讲学的空暇,他想给学生找一个吟诗会文的好地方,当他经过南面的山坡伫足远眺时,看到永安溪水如碧带,白帆如远鸥,不由文思泉涌,诗兴大发。这里应当是眺望远景的最佳地方了。他设想,在这里凿个洞,可以作为文人雅士吟诗会友之处。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可以在这里看山下桃花朵朵,明丽争艳;炎炎夏日,酷暑逼人,可以避炎于洞中;秋高气爽的日子,可以邀友同聚,赋诗会文;白雪漫天的冬日里,可以在此敲冰煮茗,看外面的世界银装素裹,一片风光……
于是,在他的主持下,洞开凿好了,取洞名时,蒋应雷俯瞰山下,正值桃花盛开,烂漫若锦,灵光一闪,于是取名“桃花洞”。后有人在这里筑观风亭,南宋学者陈仁玉的墓就埋在桃花洞侧。
从此这里成了一个景点,游人络驿不绝,成为文人墨客题诗歌咏之地,留下诗篇无数———
“烟水溪头老钓翁,轻舟一叶万山中,此间只有桃花洞,似为渔郎时地红。”
“放怀桃洞更何时,一片溪流胜习池,好鸟咋啼花影乱,游鱼高跳钓船移。”
“无边蓝艳饶诗景,不次风光促酒卮;棋局尚留仙子迹,老僧挥杖鹤归迟。”(明余世忠)
明袁桃《桃花洞记》“……沿峰而南,转陡嵌窦,见灵岩悬峭,石室玲珑,即云古桃花洞。洞临溪汇,渊潆成潭,中屹巨石,柱盘浮星,宛然天台之桃溪,入洞凭岩,则层峦叠嶂,万叶生声,烟云万形……今值春妍,茵绮并布,芳声频飘,飞鸣交适,农歌于田,商咏于舟。渔者忘机,樵者逊道,宛然唐虞之泰和景象也……”
“明知县陈起龙、肖鸣盛并集文士觞泳于此;又制画舫十数,笙歌杂沓,上下溯回,极一时文宴之盛。后世传为美谈焉。”(见《郑志》)
清咸丰年间,本乡人王乾三在洞口筑起一座楼台,楼台向东,有取紫气东来之意,在此可见东方日出之盛观。建筑后圮,同治十九年(),知县余丽元重建,祀古灵先生其中。(见《光绪仙居县志》)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楼阁年久失修,政府对桃花洞楼阁、古灵祠重新修葺,面貌焕然一新。(见《仙居地名志》)
但时至今日,这座文化古建筑,因为南峰公园的重新修建,桃花洞楼阁以及古灵祠等就这样消失了。
自古以来,仙居号称是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的千年古城。但还有很多历史文物,因为资金以及众多因素,没有被挖掘抢救,或被人为破坏,还躺在岁月的风雨中,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杂草丛中,在废墟中,静静地诉说着无边的寂寞和凄凉。
为什么我们拥有这么多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而影响力却不及其他地方,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有人解释,这是因为仙居交通偏僻,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等因素造成的。只是我在担心,等以后我们的交通条件上去了,经济发展了,我们把老祖宗交给我们手中的财富,再传给子孙后代时,留给他们的是到其他地方都能看到的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建筑和风景,还是无根的浮萍呢?
在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中,我们做到了什么呢?有时侯,一些文物的存在和挖掘,可以一下子把本地的文化底蕴提升几个层次。什么叫继往开来?应当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拓创新,而决不是否定一切推倒重来。人类在不断的繁衍生息,社会在不断发展,但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们做好传承。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两天就能提升的,而需要漫长的历史人文环境的沉淀,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在人气的灵魄中,慢慢的浸淫而成。这就是我们可以在短短时间建成一座现代化城市,但文化古都却只能是那几个的原因。
暮色渐渐笼罩四野,山上的树木葱郁,枝繁叶茂,夕辉透过枝叶的空间泻了进来,归巢的鸟儿不时的掠过,择枝栖息。远处山川微茫,安洲塔傲立山头,与南峰塔遥遥相对。对面村庄的上空,飘荡着充满亲情的炊烟,整个南峰山在夕阳里笼罩在淡淡的光芒之中。永安溪水面碧澄如玉,岸两边的树木倒映水中,如梦如画,几叶竹排轻盈而过,一群白鹭翩翩飞过,像锦瑟上跳动的旋律。宽阔的水面,一股极其缈茫的烟气渐渐升腾,轻柔如纱,像是千年文化的精气、灵气在此结晶升华,若隐若现,潜于无形,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在水面久久回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