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钱新明多年痴迷用画笔表现民俗。他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的腊月二十一,从这天起,永安人就不称每天为日了,而叫它“夜”(ya)。比如,腊月二十一叫做“二十一夜”,除夕叫做“三十夜”。意思就是新年的前夕,过年要做的事,要抓紧办理了。永安人忙年,就是从“数夜数”开始的。
掸尘扫房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掸尘,起源于古人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尘”与“陈”谐音,掸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用意是要把一切“晦气”统统扫出门。
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大扫除这天,永安人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前庭后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永安人掸尘会用特制的鸡毛掸,在长长的竹竿一头绑上七彩的羽毛,竹竿长,才能掸到屋顶的积尘和蜘蛛网。
送灶王爷腊月二十四还是小年夜。这天,永安人要“送灶”。灶王爷是家神,护佑全家安宁。“送灶”就是将旧的灶王爷神像撕下、烧毁,在除夕这天,再贴上新的灶王爷神像,以示“接灶”。
“送灶”这天,要合家团聚吃送灶饭,饭是白糖拌糯米,菜是芹菜豆腐。糖是希望灶王爷上天陈情时甜言蜜语,芹菜寓意“勤”,表明主人勤劳勤快的生活态度。古老习俗里,煮灶饭的糯米锅巴,暴晒后要收起来,留在立夏煮水吃,整个夏天就不会拉肚子了。
洗“元宝澡”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老习俗里,腊月二十四后,永安人就要做好个人卫生了。
辞旧迎新,当然要从“头”开始。理发店在这段时间里会增加帮手,带晚营业,给男人们“剃元宝头”。旧时代的女人们,则有登门服务的“扯元宝脸”,绞面修眉。浴室,也会提前张贴公告,上涨澡金,迎来络绎不绝洗“元宝澡”的顾客。
印“元宝墩”这项传统至今还保留在部分农村地区。大年三十,把家前屋后打扫干净,再用白纱布或小竹篓装白石灰,往地上印上一个个圆圆的“元宝墩”。
相传,“年”这种吃人的怪兽有种习惯,不走回头路。地上打上“元宝墩”,“年”以为这是自己走过的脚印,就不会再来了。此外,白石灰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帮助老百姓禳解疫病。
吃年夜饭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除“疫痨之鬼”,成功后大家一起聚餐庆贺道喜,由此形成了除夕吃年夜饭的习俗。古代的年夜饭有驱邪、逐疫、健身的作用。永安人喜欢在年夜饭的餐桌上上一道八宝饭,它是用糯米、莲子、蜜枣、桂圆、薏仁等食材做成,糯米御寒滋补,桂圆安神补血,薏仁健脾补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啦过年啦过年啦
过年今年90岁的肖仁是个“老泰州”,对泰州民俗颇有研究。他说,中国有三大节日,清明、中秋和春节。清明是“鬼节”,中秋是“神节”,春节是“人节”。春节是吃喝玩乐的节日,是人们辛勤劳作了一年之后的休养生息。
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压岁就是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旧习俗里,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元宝茶在永安,以前的正月初一这天,家中的晚辈还要给长辈敬“元宝茶”。敬不同的长辈,“元宝茶”也不同。敬祖父母辈及以上的长辈,用桂圆肉制作,需在茶汤中放入四颗去壳去核的桂圆。敬父母辈的,是在茶汤中放入四颗红枣。同辈之间也要敬,比如弟弟给哥哥敬茶,只需煮一碗蛋茶,或者用茶叶泡一杯清茶。
一杯养生固本的茶,一句祝福康健的话,新年平平安安的祝福展现得淋漓尽致。
屠苏酒旧习俗里,大年初一的年宴上,有些地方要喝屠苏酒。它又名岁酒,由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据说为华佗所传。屠苏酒具有滋补保健、防病疗疾、驱邪避瘴的功效。
屠苏酒喝法很有讲究。与常规的先长后幼次序不同,全家人使用同一个酒盅从最年幼的晚辈开始饮用,依次传递给长辈,结束于身体抱恙或年岁最高者,意为集聚青年人的精气之华,奉于长辈,祝其康寿。苏辙《除日》中有言:“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放鞭炮过去,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除旧迎新。爆竹在古代是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到了宋代,民间开始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来表达对驱瘟逐疫、平安祥和的祈盼。
来源泰州发布病毒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口罩遮不住人间的温情疫情过后再话团圆推广宣传
信息交流
分享趣事
──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