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川镇南部,距镇3公里、鹰厦铁路线—路标中段的两侧,有个叫际坂的村民小组。据年人口普查时显示,该村共26户、多人,是一个群山环抱,至今仍保留着上世纪“土坯房”加“木瓦房”的村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以其耕读传家的好村风得以人才辈出。
据了解,上世纪初先辈从闽南、漳平等地陆续迁居至此,以郑、陈姓氏居多,另有曾、余、吴、许、黎、胡等姓氏.,如今已繁衍生息至第六、七代。由于历史上,村民与贡川、大湖新冲等地人通婚的缘故,加之年鹰厦铁路开通进驻铁路工务段52工区,其职工和家属来自五湖四海,多种方言文化的交集,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多方言小村庄,这里的村民几乎都能讲贡川本地话、闽南话、漳平话和普通话四种语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许多熟悉际坂村情的贡川人,常常夸际坂风水好,很会出人才。但究其原因,这要归功于崇文重教的好村风。“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际坂一直都有崇文重教的浓厚氛围,村民哪怕再苦再累,也要想方设法供孩子们读书。据了解,解放前村子虽小,但曾办有家塾﹙即聘请老先生来家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还兼收亲友子弟﹚,先辈郑开魁、郑财盛等人就读于此。据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该村首位任代课教师的颜建平回忆,年9月,该村与相邻的铁路工务段52工区联合开办了一所初小,招收一年级学生16人﹙其中工人子弟8人、农民子弟8人﹚。工人子弟毎人每月交2元学费,农民子弟则由家长负责教师轮流吃派饭。之后学校越办越红火,学生数一度达30多人,教师也增至3名﹙由工务段先后下派张锡光、何文凤等人任教﹚,而后,随着52工区子女的成长,村民的陆续迁出,村里的适龄儿童逐渐减少,至上世纪80年代初,1—3年级学生不足10人,只有一名村聘教师,集中在一间20多平米的教室按复式班教学,直至年停办。
村子里的孩童上学相对于镇里的孩子们条件要艰苦许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则要到镇上就读。孩子们每天早晚往返镇村二趟,沿铁道线步行3公里,午餐带盒饭在学校吃。那时农村人大多穿拖鞋或解放鞋,能买得起雨鞋的很少,尤其是遇到雨天,到了学校鞋子全湿透了还得穿在脚上,这对孩子们着实是折磨,但也是一个历炼。好在村子里的人大多重视子女教育,孩子们也想读书,因而做到每个学龄儿童﹙尤其是女童﹚都入学,不存在失学现象。至于高中,只要孩子们能考取则一律供其就读。正是“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文化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和发扬,使得小小的际坂自然村人才辈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走出了1名研究员、1名博士生,一批硕士、本科生和老中专生。
陈大庆,是这个小山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位大学生,可谓际坂村的“天之骄子”。年12月在际坂村出生,年一年就读贡川中心小学,年一年就读永安一中。高中毕业考取厦门大学外语系,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后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直至年退休。他在研究院主要从事航天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翻译、编写、编辑出版了大量的航天技术资料,为80年代的试验通信卫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三等功,年获航天部个人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获院所级一、二等奖。年首批被评为工程师,年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
郑文达,小山村诞生出的第一位博士。年8月在际坂出生,年—年就读贡川中心小学,—年就读贡川中学,年—年考取三明一中,年—年被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录取,先后完成电子工程﹙本科﹚、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研究生﹚、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学业,现为陆军军官学院任讲师。近年来,他主要从事军事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主编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获学院教学改革成果三等奖1项。参与军内外10余项科研项目,主持军队基金1项,军内科研项目2项,学院学术科研重点基金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防发明专利1项,共发表论文20余篇,10篇被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指导学员参加各类竞赛,获第六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全国特等奖2项,第八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安徽省二等奖1项。因工作表现突出,获个人嘉奖1次,优秀基层干部1次,并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这些从小山村走出的大中专生,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成为人民教师,有的成为白衣天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才能,贡献所能,服务社会。同时,也因为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成功榜样,激励着这个村的后代,坚持理想追求,努力实现梦想。
来源:页川古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