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矿山旅游逐步纳入我国旅游产业,这对丰富国内旅游资源,改善矿山生态环境,解决矿区大量劳动力释放引起的就业安置问题等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矿山生态修复与旅游业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矿山修复是发展矿区旅游前提与保障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休戚相关,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及旅游资源等方面。本文仅指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环境及相应的旅游气氛环境,良好的旅游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及保障。
矿山开发对环境影响很大,常常伴随着污染、地质灾害等问题,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煤矿山开采,常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资源较少、水资源浪费及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水土流失及沙化、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环境要求。通过矿山修复工作,对矿业废弃地污染进行修复,大大改善了旅游环境。二、发展旅游是矿山修复的动力之一
矿山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伴随而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稳定和人们生存的紧迫问题。因此,对矿山进行修复显得十分必要。但伴随着资源的不断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很多矿区都面临着关闭的局面。《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指出,到年将淘汰关闭非煤矿山座,矿山修复工作亟待解决。另外,单一的政府财政拨款显得特别的被动,且工作不能实现动态可持续的进行。寻求矿区新的替代产业,为矿山修复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可谓大势所趋。发展旅游业,可以实现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解决矿区大量劳动力释放亟待就业安置问题。此外,旅游业作为国家大力提倡支持的产业,能为矿山修复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最后,把握旅游业往生态友好型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高旅游者、矿区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有效宣传途径,为矿山修复加入更多的力量。三、挖掘矿山旅游资源,实现矿区转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很多矿区都面临着关闭或者整改的局面。但随之而来,也面临以下矛盾:矿区开采留下的异样的地形及特殊的矿区遗迹,面临着保护与旅游的问题;关停矿区面临着大量的劳动力释放亟待解决就业安置;矿区在长时间的资源挖掘与开采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脆弱,对新替代产业要求高等。在面临种种困境情况下,要实现矿区转型,并且兼顾多重效益展,挖掘矿山旅游资源,开发矿区生态旅游成为矿区转型的有效途径。矿区遗迹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再加上旅游业自身的特殊性,劳动力需要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虽然旅游业不是零污染的产业,但是相对之前工业产业来说,旅游业属于环境友好型产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生态旅游,是可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兼顾,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如何玩转“矿山+旅游”矿山旅游发展已久,主要通过充分利用富有特色的矿区景观、地质景观,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将其作为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建成集教学、生态和旅游等多功能的特色旅游区。目前,世界许多地方都已有一些成功经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一、观光旅游模式:
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的矿业废弃地,虽然暂不具备旅游资源的价值,但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弥补了其在自然景观旅游方面的缺陷。在山区,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都可以通过观光旅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废弃地修复后形成的特色基底,可以与这些已有的旅游资源合理搭配,将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约三分之二,而在我国当前确立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有4个就位于山西和贵州的山区,还有更多基地位于丘陵地区,借助于山地丘陵的自然景色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为区域生态旅游提供条件具有可行性。二、矿山工业旅游模式:
矿业废弃地的工业旅游主要是利用现有的矿井,如通风、抽水等安全系数高的煤井作为遗址来保护和修复,借助矿山开采遗留的矿业遗址开发矿业遗产旅游,把采矿业转为矿山旅游业。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群与机器、车间、工场和工厂、矿山处理与提炼遗址、货栈与仓库、能源产生、输送与使用的遗址,交通及所有基础设施,以及用于有关工业社会活动(诸如居住、宗教信仰或教育)的遗址。保留矿业遗产地并加以利用也是可行的。根据国内外的相关调查表明,在工业旅游产品中,消费者对于和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以及和自己平日根本接触不到的产品或领域有强烈的兴趣,矿区工业旅游资源属于后者。矿区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人们对矿业生产与管理、矿区生活以及矿业生产设备的新奇感,往往能激发其前往游览、观光的愿望。当前,我国的工业旅游产品客源就集中在专业市场和学生市场当中。所以,工业旅游的科普教育价值就成为主要的吸引力因素。结合矿业开采的具体情况,在矿区的工业旅游中,主要是以博物馆的形式向公众展示矿业文化,领略矿业文明,体验矿业生产。根据应承担的不同功能,博物馆又可以分为矿山文化展示馆、参与式矿山博物馆以及矿山生态博物馆等几种形式进行矿区工业旅游的设计。1.矿山文化展示馆:
这一类的博物馆主要是对煤矿存在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历史在矿山文化和用品中的体现的展示,主要是以矿业遗产文化、历史、科技为主题,也就是矿业遗址遗物或矿业历史博物馆,也包括老矿区旅游(参观)点。该类型的博览场馆重在保留矿业开采的实物、实景,突出矿业遗产的历史资料性,主要赋予展示、科教功能。具体来说,可以展示矿山开采的主要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矿业开采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也激发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并且,老矿区操作场地的遗址也应该很好地加以保留。如采掘场地是矿山旅游的核心资源,特别是大型露天采矿场地气势宏伟,留给游人的意象是“愚公移山”精神。2.参与式矿山博物馆:
参与式矿山博物馆与矿山文化展示馆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动”与“静”的不同。矿山文化展示馆的矿业文化遗产都静静地放置在橱窗或场馆内,跟植物、动物的标本没有两样,尽管人们也可以从中获取很多知识,但相对于能够刺激旅游者进行参与,获得体验价值的参与式博物馆,安静的文化展示区还是显得有点呆板。随着人们旅游要求水平的提高,博物馆的功能也需随之发生变换,由以前的收藏、研究为主转变为教育科普、科技研究、史料收藏为主,并且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科学技术认知的需求,教育科普的功能愈加突出。矿山博物馆应逐步改变工业遗产冷漠的面孔,让人们走近工业遗产,去触摸,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参与其中,去充分感受工业遗产的方方面面。在景观形态上,表现为博览场馆内的工业遗产越来越多地走下橱窗和展台,裸露在场馆内,甚至在它们原来的岗位上继续运转、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博览场馆不再是“异地保护”工业遗产了,而是就地保护,博览场馆的形态逐渐打破固定的常规场馆形式,而更趋向于露天式了。整个矿区内可以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构建当时的商店、教堂、酒吧、露天游乐场等等。游客在矿区内运行要通过内部无轨、有轨电车进行,工作人员穿当时的服装,但不扮演某个特定人物。博物馆营造出一个真实生动的村庄与工业社区,营造出工业社区的氛围与外部场景。游客除了参观各种机器,还可以目睹工匠演示传统工业的生产加工过程。3.矿山生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末,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在法国出现,是生态和博物馆的结合。定义表述如下: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并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新方法。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将矿山博物馆朝着生态建设的方向迈进。在这个博物馆中,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破坏,如由于煤炭开采造成的地面下沉过程、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的破坏过程、各种污染物的产生、污染蔓延过程等都可以用图片、模型,甚至是保留实物的形式等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各种生态修复的技术、工艺、产业等也可以在这个博物馆或者是展示区中得到进一步的宣传和讲解。此外,那些己经自然恢复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也应该成为进行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依据,而加以保留。可以让矿区内己有的荒草仍旧任其生长,保持工业遗产地上原有的生物活动,并艺术化地展示他们变化的过程。各种类型多样的生态恢复方法,给原本荒废的工业遗产地带来了新的生机,并形成了生动而又极富艺术韵味的景观形态。
通过矿山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应该让参观者从正反两方面得到环境保护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做出努力。三、绿色生态农业模式: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生态农业旅游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产业,以农业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目前,我国也有了一些采矿废弃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成功案例。采矿废弃地的生态农业恢复模式主要采用充填土地、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化学改良添加营养物质、利用有机废物、筛选适宜的先锋树种种类、复垦土地等措施,同时遵循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让废弃土地的利用既有经济方面的收益,又有景观观赏的价值。此外,城市郊区的便利的交通条件也是生态农业旅游模式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四、山地运动模式:
景观不仅仅作为视觉艺术而存在,还应作为人的活动场所,除了在矿山博物馆中设计适合游客参与的具体环节外,还要考虑废弃矿区不同场所环境的使用性质,使人可以产生震撼、凝聚情感、愉悦身心,从而使物质空间具有场所精神。采矿地设计应利用各种资源来提供给人以获得教育、锻炼和愉悦的机会。
山区的优美风景为山地运动的参与者提供了愉悦身心的良好环境,矿山废弃地的未利用状态使得开发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开发和建设,如可以将矿山废弃地改造成网球场地、高尔夫球场等。
五、科学研究试验基地:
矿山废弃地除了可以开发为文化基地、旅游基地之外,它现存的严重破坏的生态结构、地质结构也可以成为科学研究者的真实实验场所。
因此,可以在矿山废弃地的恢复利用过程中,直接划出一部分原始土地留作科学研究,为相关的生态修复、地质研究、采矿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提供实习实验的场所。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由一诺智业旅游集团整理编辑,转载需注明!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感谢您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