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然教育事业在我国方兴未艾,成为了生态旅游的新业态。各类自然保护地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开展了类型丰富、面向社会大众的自然教育活动,让游客在外出旅行中,拓宽眼界、增长见识。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这件事。
01
可持续: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
所谓“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类为媒介,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领悟自然的魅力与奥秘,建立人与自然的深度联结。通过自然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的认识,改变其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最终使人们自觉维护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是解决生态问题持久有效的方法。生态旅游,是指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旅游行为。
随着多年发展,生态旅游不再是纯粹在旅行中品鉴自然景观,已上升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强调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相处,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
02
新风向:从旅行“教育”中摄取知识力量
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中无论是森林、湿地,还是自然保护区都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自然教育提供了环境基础。
在生态旅游中进行自然教育,充分利用生态旅游中的各种资源,采用了多样的教育方式,调动生态旅游者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让游客既享受了游玩乐趣,又获得了知识的摄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和自然教育的场所。下面我们就从森林公园、国家公园和农场三个角度来看看国外景区是如何融入自然教育的。
03
自然教育如何融入研学市场
自然教育+森林公园:德国Panarbora
德国Panarbora森林公园将人性化的娱乐设施很好地融入进了这片森林。在公园内部,随处可见记录着植物或动物等小知识的互动展板,想获取这个小知识,就必须先完成一些智力游戏。比如拼图,按要求完成一块儿拼图之后,关于一棵树或一朵小花的小知识就出现了。
同时,公园加入了部分无动力设施,为儿童娱乐体验提供场地。例如,孩子们玩儿的滑滑梯、跷跷板和爱钻的地道都是用木头简单搭建起来的,就连普通的桌子椅子,也不忘融入自然教育理念。圆木桌里面竟然是一棵可以看得出年轮的树根,关于这个树根的“秘密”都藏在了圆桌上面的图书资料中。
此外,与动物在一起共处的时光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深入孩子们的内心。
在Panarbora森林公园经常会和很多温顺的小动物相遇,它们没有被关在围栏当中,而且可以随意走动。小朋友们可以去摸摸它们、给它们喂食饲料,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整体公园打造不论景观设计还是服务设施都围绕森林特色展开,又与自然教育主题不谋而合,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即可受到自然的熏陶。
自然教育+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公园
在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游客可以了解什么是自然,把原有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对自然的认知度,最终实现对自然的保护。
当然,在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要在规定的特定区域,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国家公园的特色合理安排项目,实现“观察点、观察路线、教育区域”点线面的结合。
美国黄石公园提供了70多项针对各类客群设计的研学教育体验课程。由于公园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及专业且丰富的研学课程,每年都会吸引超过4万人的学生前来游学,有1/3的美国人一生中至少会去黄石公园一次。
黄石公园课程主要面向学生、家庭、探险爱好者、教育工作者四大客群类型进行设计。
针对学生团体,黄石公园为K-12年级学生量身定做了以课程为基础的寄宿学校项目。
学生们会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包括徒步旅行、职业演讲、公民科学活动、创造性戏剧等与年龄相适应的活动,并完成日间及夜间课程,从而了解黄石公园的地质、生态和人文历史等相关知识。
针对家庭客群开发的研学课程则会在“强身健体、接触自然”的基础上,更重视亲子交流和亲子教育方面的内容。
因此,黄石公园为8-12岁孩子的家庭客群设计了一项名为“初级守护者”的研学课程。公园守护者会针对孩子和家长的不同年龄和能力水平,结合探险体验并根据游客需求和兴趣量身定制的教育体验课程,主题涉及自然保护、文化历史、地质学、户外娱乐、野生动物等内容。
针对探险爱好者,黄石公园设计了“黄石公园探险日”课程。该课程的参与者将会由一名资深的自然学家带领,深入探寻黄石公园内珍惜的野生动物。
通过该课程,参与者将会了解在何处、何时、怎样观察野生动物,并且从观察它们的行为、生态环境以及保护状况中获得专业知识。
针对教育工作者,公园设计了一项名为“教师工作坊”的特殊课程。课程以黄石公园为教育场景,重点引导教育工作者们学习如何运用传统和创新的方法将艺术融入STEAM课程,激发学生积极性探索新的想法和策略,同时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从跨课程设计的角度建立最佳实践联系。
自然教育+农场:美国霍桑山谷农场
美国霍桑山谷农场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与物产资源,制定了一系列研学课程。
由于不同学龄段的儿童对知识的需求和体能要求不同,因此,为孩子们量身定制多样化课程便是霍桑山谷农场的最大亮点。像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离开步入校园,对周围的世界还充满未知与好奇,在农场喂喂鸡、放放羊、做些琐碎的农活,就可以快速领略劳动的价值。
而到了三年级,孩子们开始学习自己搭建游戏屋、花棚、学习做饭,四、五年级的学生会认养一头奶牛,独自照顾奶牛“起居”,参观牛奶加工厂,了解牛奶制成奶酪等过程,担起肩上“小小”的责任;随着八年级农场实习、九年级土地测量、十年级学科研究上线,单纯的劳动逐渐伴随头脑风暴,学生们也收获成长。
农场没有设置孩子们喜欢的滑梯、秋千架、电子游戏机等设施,就凭借特色的教育课程足以对孩子们产生无穷的吸引力。
04
总结
自然教育的发展在其“阳春白雪”的基因和气质外,还需丰富其社会现实意义,通过与自然保护、环境管理、青少年成长、亲子互动等主题结合,吸引更大范围社会公众的